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1期-2019年10月] 時尚品與家電業須重朔供應鏈 / 數位供應鏈

[專欄] 數位供應鏈

 

數位供應鏈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特約撰稿人

 

   

    數位供應鏈(Digital Supply Chain),也有人稱為供應鏈4.0,是指透過IOT裝置與自動化設備蒐集大數據,然後透過大數據分析結果立即做出因應,以提升供應鏈績效與客戶滿意度。

    用APP綁住消費者、以及利用IOT裝置佈設供應鏈神經系統,是數位供應鏈的二大重要手段。對每個行業來說,消費者的脈動隨時都在變化,但是傳統的供應鏈因應作為是根據「歷史資料」進行預測,而不是根據「現況資料」做因應,以致於傳統供應鏈會有庫存水準過高、反應速度慢的問題。

    數位供應鏈的概念並不特別,問題是整個數位供應鏈的改造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因為數位供應鏈不像以往企業導入ERP一樣,只要強化自己就好;數位供應鏈的改造涉及供應鏈上下游的資訊傳遞標準、基礎建設,以及大數據的應用,因此就算自己的工廠全部裝了機器人,或是在自家棧板上全部裝上RFID,也無法稱為數位供應鏈。因為真正的數位供應鏈,是指供應鏈一體,上下游廠商可做到真正的資料交換、追蹤、溝通。因此,要落實數位供應鏈,最好的做法就是由供應鏈中段的「物流中心」,負責擔任大數據彙整分析與訊息交換的場域。

    物流中心成為數位供應鏈的中樞是有其優勢的,因為物流中心剛好介於供應商與消費者之間,比較貼近消費市場;物流中心本身與供應商原本就會有比較好的資訊整合,但是到消費端,資訊整合與蒐集的難度很高。如果單純讓供應商擔任神經中樞,試問遠在法國巴黎的萊雅(L’oreal),會比桃園南崁的物流中心,更了解台灣本地的美妝商品消費型態?

    因此推動數位供應鏈的第一步,就是供應鏈體系必須了解,在新的競爭環境下,以往「中央集權」式的供應鏈管控作為,必須改為「多個地方型神經中樞」,單一的中央神經,無法承受龐大的數據處理,沒有一個資訊專家會認為把資料彙集在同一點,會比分散式儲存好,因此中央的角色應改變為調度與協調。

    其次,就是供應鏈體系必須佈建更多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就像人體的神經元一樣,蒐集大量的內部運作與外界資訊。透過感測器,物流中心可將自己的神經觸角大幅向外延伸,感知的範圍越大,就越能做出對客戶最佳的物流服務。

    IOT裝置對於供應鏈系統的影響主要會有幾點,例如可強化機具設備的預防性維修、移動性資產(如貨櫃、棧板)的追蹤管理、貨況追蹤、供應鏈異常狀況警告等;但是,千萬別以為僅有供應鏈上下游可分享IOT訊息,供應鏈週邊的金融業、保險業、租賃服務業,甚至因應政府的法規管制措施,都是整體數位供應鏈可以延伸的地方。

    光是食物這件事,從採收到最後做成食物,甚至最後一哩的外賣配送,都會需要感知器。包括溫度、濕度、物品受擠壓的程度、位置、移動方向、速度,都已有便宜的感測器可用。感測器的佈建,使得供應鏈的透明度提升,以往消費者大概只能透過客服系統,追蹤到配送物品的狀態,現在隨著客服聊天機器人,搭配感測器所回傳的數據,消費者對於配送物品的狀態就會有更精準的掌握,因此對於供應鏈的「黏著度」就會提升。

    以貨櫃管理來看,貨櫃的破損或是尺寸變形,是侵蝕貨櫃租賃業利潤的最大元兇,但是在貨櫃使用的過程中,究竟是哪一個客戶、哪個環節導致了貨櫃變形,總是難以提出有效證據。可利用IOT裝置,只要在貨櫃放一個小型紀錄器,則貨櫃在運送過程的震動狀況就會持續記錄,當然,這不僅是IOT可做的事,包括紀錄貨櫃門開關門的時間點、貨櫃傾斜角度等,都可透過IOT記錄。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