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85期-2017年2月] 2017年的智能供應鏈 / 中國自貿區擴圍 物流需求與運輸方式

[特輯] 中國自貿區擴圍 物流需求與運輸方式

 

自貿區 運輸

 

文章來源:編輯部

 

 

幾乎是在上海自貿區批准後的第三年,2016年8月31日,中國決定增加設立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共7個自貿區,擴圍規模遠超2014年,至此,中國自貿區數量達到11個。自貿區對中國發展確實影響頗大,經濟學家巴曙松便撰文指出,自貿區直接利好的幾大產業中,除卻金融,便是物流,尤其是物流中的航運物流與航空物流。

 

物流通關改革加速前進

從正式落地,到2016年的第二次擴圍,自貿區試驗核心是促進內外貿一體化,諸多改革中,通過便利化對商貿、物流的影響最為典型。對物流通關環節的一體化改革基本從2005年開始試點,十年多來一直處於“試點”狀態,改革進展緩慢,但是在自貿區試驗以及其他國家戰略的帶動下,通關一體化改革動作幅度變大。上海自貿區試驗最早,因此通關改革最為豐富。它以“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為總基調,借鑒美國、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做法,推出數十項涉及通關的改革舉措,如“自動審放、重點覆核”改變“人工、即時、逐票”的審單模式,低風險的單證可由電腦自動驗放;“三自一重”則是指自主報稅、自助通關、自動審放、重點稽核。

 

 

尤為人稱道的是2014年開始試點、2016年在自貿區全面推廣的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制度,主要是通過對貨物進、出、轉、存情況的即時掌控和動態核查,實現保稅倉庫增加非保稅貨物“同倉共管”的功能,讓通關企業可以整合原本需要分別設立的兩個倉庫、兩套管理系統、兩套人員隊伍,真正降低了通關倉儲成本。

此外,“先進區後報關”最受企業追捧,認可度達到87.8%(據上海美國商會發佈的2014年度上海口岸《貿易環境滿意度調查報告》)。該制度下,一線進境貨物企業可憑艙單資訊,進行簡單申報後,直接提貨入區,企業可以在運輸工具進境之日起14天內,再向海關正式申報備案。這一舉措令貨物入區時間平均從2~3天縮至半天,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相關企業業務量也增加近兩倍。

根據官方2015年統計,通關便利化使上海自貿試驗區進、出口平均通關時間分別較區外減少41.3%和36.8%,通關作業無紙化率已從成立時的8.4%提升至80%以上,70%以上的報關單由電腦自動驗放,卡口智慧化驗放率超過50%,物流運輸能力提升25%~50%。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