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87期-2017年6月] 探索新模式 突破冷鏈行業困局 / 以鮮代活 從供應鏈解決水產生鮮電商的出路

[特輯] 以鮮代活 從供應鏈解決水產生鮮電商的出路

 

水產 供應鏈

 

文章來源:編輯部

 

水產品之所以受到消費者青睞,是由於其肉質蛋白(比起一般動物蛋白)價值更高,在健康飲食的觀念下,水產品(尤其是魚類)的市場需求不斷上升。據統計,2016年中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了6,900萬噸,同比增長3.0%,其中養殖水產品為5,156萬噸,增長率為4.4%。從線上交易額看,2015年整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達到了497.1億元人民幣,其中水產占了4.63%,比例相對較低。

 

複雜的水產供應鏈

水產品不同於普通生鮮,其保存和運輸要求本身就很高,加上在中國消費者的傳統觀念中,水產品的“活”就是“鮮”,這也使得整個水產品供應鏈相較於其他生鮮產品更為複雜,成本也更加高昂。

以目前生鮮電商的經營品類來看,基本以進口和高價格水產品為主,其中提供活體銷售的更是少之又少。通過對京東、天貓、易果生鮮、沱沱工社等電商平臺的統計,僅發現一家有活體龍蝦銷售,其餘均為冰鮮。由此看出,生鮮電商目前還是以高附加值的進口水產品和水果為主,這些產品在倉儲條件上比較接近,降低了冷鏈物流中的多溫層存放等要求,因此也減少了冷鏈成本。這些少數的品類造成了同質化競爭,同時高成本(包括採購和物流等)導致的高客單價,也無法有效提高重購率。生鮮電商需要降低客單價的同時,引入更多的產品項目,那麼平價和廉價的水產品必須被考慮。但是考慮到中國消費者,對淡水系水產的要求主要在“活”,生鮮電商就相對顯得無能為力了。無能為力主要表現在水產品複雜的供應鏈以及更高的成本。

標準化成難題

水產品供應鏈的複雜來自多個方面,首先是難以標準化,包括生產過程和水產品自身。水產品在養殖過程中,各生產企業(養殖場或捕撈船)存在零散、組織化和集約化低的情況,且環境、水體、病害等不可控因素較多,其中養殖場對苗種投放密度、飼料品種和投餵頻率、藥物使用種類和劑量等,影響品質安全的生產操作,難以實現統一、規範和可測量。

 

冷鏈運輸難

另一方面則是冷鏈運輸。水產品使用活體運輸時,必須使用大型水槽,水槽必須儘量避免陽光直射,避免造成氣體過快溢出;運輸前24~48小時不可餵食,同時也需要有供養設備和控溫設備。在運輸途中,其活魚的重量和水的比例需要保持在1:2或1:3,極大地浪費了運輸載具的運載量;運輸途中的撈進撈出還要避免激烈碰撞,以及溫差不能超過10℃,否則容易造成活體的死亡。另外,水產長途運輸中,還需要配備專業的獸醫等相關人員,以防止活體在運輸途中出現大面積的病災。以最近的菜鳥進口活牛為例,菜鳥在運輸途中配備了相關的獸醫和藥品全程跟隨,保證活牛在運輸過程中的健康。這就造成了水產品在活體運輸中的巨大成本,這些成本透過價格轉嫁給消費者形成高客單價,也阻礙了客戶粘性的增加。

所以對於注重品質和便利的生鮮電商來講,活體運輸成本高且不能保持品質,冰鮮商品類檔次高且SKU少導致客單價高,不能提供便利;所以生鮮電商水產不如“以鮮代活”,擴大SKU數目形成自己的差異競爭優勢,降低冷鏈物流,從供應鏈整體去解決目前的困境。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