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27期-2024年1月] 產業變局引領供應鏈革新 / 突破商業模式與技術瓶頸 走向全球-專訪科沃斯機器人...

[觀點] 突破商業模式與技術瓶頸 走向全球-專訪科沃斯機器人創新模式研究院 院長 趙亮

 

智慧製造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掃地機器人背後,是企業敢於突破自我的勇氣,更是不斷投入創新的成果體現。


從足球比賽到掃地機器人
 

        1966年,世界上第一台量產型掃地機器人的原型“三足蟲”誕生,為家庭服務機器人的應用打開了一扇窗。不過,最早的家庭掃地機器人還只是實驗室產品,民用市場更是一片空白。在受到“ 機器人足球比賽”的啟發之後,善於生產製造吸塵器的企業—科沃斯開始思考掃地機器人產品平民化可行性。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智慧小車背一個吸塵器的滾筒,與現在圓盤式的產品形態有很大的差別。科沃斯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全文簡稱:科沃斯)創新模式研究院院長 趙亮 表示:這個機器形態連實驗室都沒有走出去,從實用性的角度而言,我們最終還是選擇了圓盤式的產品形態。

        同時,受限於當時各種技術發展和應用水準,最早的掃地機器人無法如現在具備高度智慧化水準和功能的產品一樣,只能採用碰撞式的方式來完成清潔區域的作業。「儘管效率相比現在十分低下,不過這已經是一個開創性的產品,也為空白的市場劃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趙亮鄭重地說道。

行業急速攀升
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

        在隨後的時間裡,掃地機器人不斷進化,產品形態和功能不斷完善和豐富,如今已經進化到集吸塵、集塵、拖地等多項功能於一體,成為現代家居中的“標配”。從數據統計來看,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銷售規模從2017年的56億元人民幣,飆升至2021年的110億元人民幣左右,在此期間作為行業龍頭企業的科沃斯,其股價也達到了巔峰,一度被稱為“掃地茅”

選擇兩手發展
科沃斯成為企業之光

        極速擴張的市場,往往伴隨著更多入局者和更激烈的競爭,掃地機器人行業也不可避免。趙亮坦言,在經歷了多次技術反覆運算之後,如今產品形態趨於成熟,企業紛紛入局,各家企業技術上的差距開始拉近,這也是科技產品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堅持技術創新
保證產品力

        對此,科沃斯選擇兩手發展,一方面作為行業領頭羊,科沃斯將堅持技術創新,以保證自身豐富的技術儲備。另一方面,貼近消費者並抓住短期的消費需求差異。企業圍繞消費者開發產品是天經地義,以消費需求將產品進行分類則是順理成章。如同智慧手機產品一樣,科沃斯也針對不同消費人群打造了不同系列的產品,有適合追求新科技的X系列,也有適合大眾的T系列以及更有性價比的子品牌Y系列等,通過這樣的產品矩陣,覆蓋不同消費需求和市場的消費者。

二次創業
成立添可品牌

        同時,科沃斯進行二次創業,以自身在吸塵器技術領域的積澱開創了新的品牌—添可。「科沃斯最早是以生產製造吸塵器起家的,所以在感受到了消費者需求後,創造了這個品牌。」趙亮介紹道,「我們早期也博取眾長,認真聆聽消費者需求,借鑒先進技術演進方向,並針對性地進行了改良,例如將有線改為充電式的,進一步適應目前家居生活的場景。」

以創新實現品牌差異化

        不過,添可品牌早期的發展並非一馬平川,不僅只是吸塵器賽道市場競爭激烈,消費者對於品牌的認知和認可也是關鍵。趙亮表示,中國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國,在各個領域都通過規模化降低了整體成本,同時也保證了產品的品質,但這還不足以形成媲美國際優秀品牌的品牌力。

        “物美價廉的另一面是消費者不認可品牌溢價,這是目前中國企業正在思考的重點之一。”趙亮由衷地說道,“最終我們想明白了,初創品牌在一個紅海賽道中與巨頭企業的正面直接競爭幾乎無望獲得成功,作為一個追求商業成功的企業,可以以自身過去的優勢在不同方向發揮自己的長處。新的方向應該與過去有所關聯,加入自己的創新思考實現差異化,滿足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這就是科沃斯的創新。”

創新是現有要素的重新組合

        趙亮繼續道,在企業發展早期,實力尚弱時,如果把創新等同於發明,那很可能對企業產生災難,為了創新而創新並不明智,商業行為的本質還是價值交換。當然,龍頭企業肯定要進行創造性的發明,擴展行業邊界,但初創企業還是應當注重實際,在深入理解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以現有要素做新的組合進行創新。

        “ 添可”便是如此。以吸塵器產品為例,除了保證產品擁有足夠的吸力之上,加入智慧感測器,以方便消費者感知清潔區域的各種情況和作業進度,讓消費者擁有掌控感。「這些技術其實早已存在,但是我們首先跨行業組合到家庭清潔場景,由此我們也重新定義了清掃。」趙亮解釋道,「這種細小的設計能夠讓消費者產生巨大的差異化感受,也讓我們的產品力和品牌力得到了更多的提升。在這過程中我們得到的另一個結論,就是以跨行業的視角去瞭解技術和產品,進而激發新的靈感。」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