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運案例
藥品供應鏈管理的新思維
文章來源:編輯部
藥品供應鏈的問題,主要是未來人口老化,而且各先進國家對於藥品生產、管理的管制規定越來越多,新藥從研發、臨床試驗,到最後取得政府認證,這個週期變得越來越長,也使得這個產業的進入障礙越來越大,以美國為例,全球前十大藥廠的供貨量,約佔全美藥品的60%。在供應鏈的中段,有時候會有經銷商,特別是某些地區藥品銷售量不多,藥廠不會投入人力直接面對客戶,或是缺乏當地的倉儲、物流解決方案,這時候就會透過經銷商。不過,藥廠和經銷商其實有很大的利益衝突,畢竟經銷商可直接觸及客戶,而且也知道藥廠的賣價,一顆10元的藥,如果經銷商有辦法透過其他管道買到偽藥或是非專利藥品,賣給末端醫療院所時就可有更高利潤。
在藥品供應鏈的末端,為因應逐年墊高的藥費,藥品通路的集團化也越來越顯著,不論是透過水平整合,提高藥品採購量的談判籌碼,或是透過垂直整合,直接向上整合中間商、代理商。
藥品供應鏈因為一直以來就是賣方市場為主,因此許多藥廠,甚至整個藥品供應鏈,都不是用「效率」為最高指導原則,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201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藥廠的安全庫存258天,相對於一般消費性產品而言,庫存約72天。且藥廠生產的前置期也至少要四個月,相對於一般消費性產品生產前置期僅需3~7天。藥廠之所以維持這麼高的庫存水準,主要原因就是藥品的利潤相對是很高的,而且藥品是攸關生命的,不論是政府、醫院,都寧可多備。唯一和消費性產品供應鏈相同的是,藥品供應鏈也很需要提升各環節「能見度(visibility)」,特別是「溫度管控」這件事。
本質上,藥品供應鏈是一個供給少、需求多元的供應鏈結構。就是因為供給面是比較強勢的,所以這個產業中,對於「供應鏈管理」並不是那麼重視。根據英國知名供應鏈機構「scmworld.com」於2014年的研究,如果是消費性產品,大概會有68%的受訪者認為供應鏈管理和產品研發、行銷策略等商業活動一樣重要;但是在藥品這個體系中,僅有39%的受訪者認為供應鏈管理很重要。然而,根據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供應鏈活動的成本大概佔整個藥品成本的25%,只要廠商、政府,以及後端醫療院所能夠合作改善,就可節省大量的藥物成本。
在藥品的世界裡, 種類多並不是件好事。藥品和汽車零件不同,汽車零件的「可替代性」較低,但是「藥品」的可替代性高,而且藥品有一定的保存期限與保存條件,藥品種類越多,只會讓整個藥品供應鏈變得更複雜,成本越高,也無助於提升整體國民健康水準。
藥品要革新,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手段,但絕對不是主導。因為真正驅使整個藥品供應鏈運作的,其實是不同國家各自的健康管理政策,以及醫生、國民對於「正確用藥」的觀念轉變。世界衛生組織(WHO)就建議,每個國家都應該建立自己的常備藥品清單(essential drug list),常備藥品的目的在於處理大部份人較容易遇到的疾病狀況,而且常備藥品清單必須根據當時國家的整體醫療衛生狀況而更新。例如「天花」這種疾病可能已在某些國家無本土病例了,理論上就可從常備藥品清單去除。
一般來說,每個國家約需要300~400種常備藥品,如果是地區型醫學中心,約需要150~200種常備藥品,如果僅是一般診所,則20~30種常備藥品即足夠。而藥廠以及供應鏈體系要做的,就是專心維持這些常備藥品的需求規劃、庫存與作業效率。不過,光靠常備藥品清單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合理用藥」的監控機制。所謂的合理用藥,就是醫師根據病人的狀況,在一定期間內,用成本最低、劑量最少的方式投藥,如果沒有合理用藥的監控,醫生就會完全依照自己的偏好投藥,或許到最後治好病患,但是卻投入過高的醫療成本。為了做到有效監控,就須要有專責單位。比起一般商品,藥品的「需求預測」其實是可以做得更精準的。一般商品之所以難做需求預測,是因為消費者會受到同儕、廣告、促銷活定、經濟狀況…等各種因素,而產生理性或是非理性的購買;但是「藥品」唯一需求來源, 就是因為有人罹患疾病,理論上,除了意外事件(例如車禍、天災) 、先天遺傳、感染,不會有人故意讓自己受傷或是生病,或是在沒病的狀況下自己去買藥吃。不論藥品的供應商、製造商、通路業者都需要有政府認證, 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不論是「供給面」或是「需求面」,政府或是藥廠都可做出更好的整體規劃。
此外,既然藥品與一般消費性商品的供、需特性不同,使用一般消費性商品的供應鏈結構,拿來套用在藥品,也會是有問題的。舉例來說,一般消費性商品的供應鏈結構中,從製造商到最終消費者之間,可能會有大、小不一的物流中心, 負責作為轉運、貨物集結或是逆物流處理,但是,藥品的「逆物流」多是報廢處理,也不太能改包裝銷售,藥品的保存有一定期限,供應鏈必須越短越好,而且整個藥品供應鏈的「運營」廠商,包括製造商、物流、通路、醫療院所,都需要有政府認證,這些在在都顯示,藥品的供應鏈運作模式,絕對不能和一般消費性商品混為一談。如果做好需求規劃,藥廠透過3PL系統即可直接配送(directship)或是在物流中心集結後再配送至醫療院所。正是因為政府在藥品供應鏈中,具有主管與監督的角色,只要政府提供誘因,讓供應鏈上下游成員願意參與,藥品供應鏈的改革並非遙不可及。
展望未來,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社會來臨,藥品的取得方式可能也會有重大變革,以往藥品或許都得到醫院才能拿得到,但是透過更多的自動化科技、雲端技術,醫師可以透過視訊以及病人身上的穿戴裝置做到遠端問診,病患也不見得要到醫院排隊領藥,如果「藥師」的工作主要是確認藥品是否正確,那麼物流中心的自動分檢系統是有很大的機會取代這個工作,由物流中心搭配宅配系統,可使得藥品供應鏈的最後一哩路做得更好;而且因為物流中心可彙整各醫療院所的處方訂單,又可匯集萃取出藥品大數據,提供給上游藥廠進行生產規劃,在技術上,這些都已經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政府法令的鬆綁,以及相關配套、監督措施的改善。而藥廠供應鏈管理的改善,關鍵不是導入昂貴的ERP系統,而是整體資訊實施,以及資訊分享策略的推動。
不過,不管怎麼改善,「物流」廠商在藥品供應鏈變革的過程中,一定可發揮新的價值,正因為藥品供應鏈笨重又龐大,透過需求預測與相關改善措施(例如中央倉儲、資訊化管理配送車隊、提升供應鏈能見度…),將庫存降低5%,都是幾千萬以上的節省。
更新日期:2016/10/13
文章分類:醫藥/化妝品
更多營運案例
- 醫藥/化妝品台灣時尚品產業的最愛 要安全要品質還要兩肋插刀 ─萬商物流桃園南崁物流中心
- 醫藥/化妝品將非核心物流業務全面外包 ─高絲化妝品關東物流中心
- 醫藥/化妝品歐美物流趨勢/血液供應鏈
- 醫藥/化妝品從護理到健康管理的轉變 台灣最大醫療用品連鎖通路的三心二意 ─杏一醫療用品楊梅物流中心
- 醫藥/化妝品藥品與醫療用品 對供應鏈帶來的挑戰
- 醫藥/化妝品探討臺灣醫藥物流“最後一公里”GDP之契機
- 醫藥/化妝品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兩岸流通運籌服務(上)
- 醫藥/化妝品台灣生技醫藥產業兩岸流通運籌服務(下)
- 醫藥/化妝品台灣醫藥物流現況與優化 – 以醫學中心等級醫院之院內物流為例(一)
- 醫藥/化妝品共同採購共同物流創造醫院新價值-台灣彰化基督教醫院 員林醫藥材倉儲物流中心
- 醫藥/化妝品藥品流通環境與醫藥物流的發展
- 醫藥/化妝品互聯網跨界如此任性 連鎖藥店要用正確姿勢擁抱
- 醫藥/化妝品河南九州通現代化智能醫藥 物流中心的輸送分揀系統建設
- 醫藥/化妝品藥企如何實現利好政策下的市場增量?——鋒馥以顛覆傳統作業模式的創新性應用為藥企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