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23期-2023年6月] 生鮮冷鏈 新運銷模式 / 農產品批發市場 的升級與轉變

[封面故事] 農產品批發市場 的升級與轉變

 

農批市場 智慧市場

 

文章來源:文/上海蔬菜集團副總裁 李光集

 

本文綜述了農批市場的發展歷程,客觀分析了目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並分享了農批市場的未來發展趨勢,這對於兩岸農產品流通的從業者而言,意義和價值巨大。


李光集

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正高級經濟師、高等教育講師職稱,曾任上海市第九屆青聯委員,現任上海蔬菜(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兼任上海江楊水產品批發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及多家公司董事、中國蔬菜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食品協會副會長、上海蔬菜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標準化協會糧油專業委員會委員、中物聯農產品供應鏈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經貿標準化促進會農產品供應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2020-2022 年上海市正高級經濟師評審專家、2020-2022 年上海中等職業學校正高級講師評審專家、上海科技興農項目評審專家、上海靜安區領軍人才評審專家等。 在《中國工業經濟》、《統計研究》、《企業管理》等國內期刊發表各類文章30 多篇,參編《流通經濟學教程》(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10)、《現代流通經濟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果蔬批發市場交易技術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34768-2017)、《肉類批發市場交易技術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34769-2017)制訂。


        冠疫情發生以來,農產品批發市場經歷了一段非常艱難的時光,除了要承擔保障市場供應的重任以外,還備受各方詬病,部分政府官員、媒體、學者和普通市民都將疫情中的負面情緒宣洩到批發市場頭上。

        隨著疫情的結束,人們冷靜地思考發現:農產品批發市場不僅在中國農產品流通中發揮著主通路、主力軍的作用,而且在疫情中也很好地發揮著“蓄水池”和“調節器”的作用,對保障非常時期的城市供應功不可沒;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國還沒有更好、更適應國情、更富效率、流通成本更低的業態模式可以替代農產品批發市場;未來農產品批發市場在“韌性城市”建設中仍然不可或缺。

        因此,更高政府管理層面,已經在積極謀劃和推進新一輪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發展規劃:2021年8月,北京市商務局、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農產品流通體系發展規劃》,提出在北京西南、東南、東北、西北方向建設4個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優化北京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佈局;2022年12月,上海制訂發佈了《上海市商業空間佈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明確了“東西南北”四大批發市場群落的空間佈局框架;2023年1月18日視頻連線新發地批發市場時強調:民以食為天,“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事關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不僅要求批發市場多方下功夫,讓市民吃得放心、吃得舒心,並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要落實好“米袋子”省長負責制,“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這意味著新一輪農產品批發市場提升發展大幕已經拉開。

深刻認識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值和地位

農批市場的產生與發展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經濟最初的形態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逐漸出現社會分工,人們生產的不同商品(主要是農產品)並有了相互交易的需求。早期由於每個人既是生產者又是需求者,生產與需求的規模都小而分散,供求資訊極其不對稱,交易很難達成。

        因此,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為了方便交易,逐漸就形成了最早的集市貿易,這樣極大地解決了交易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如交易對象、交易物等),交易效率大幅度提高。這種模式隨著農產品交易需求的不斷增長,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集市貿易也從最初交易時間、交易場所不完全確定的狀態逐步發展為具有固定時間、固定場所的專門市場交易的模式。隨著生產和消費的日益規模化和多樣化,市場交易規模和交易功能也不斷發展,交易層級和交易分類不斷顯現,逐步形成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的分化和發展。

        處於不同層級的農批市場和零售市場,既滿足不同的交易需求,有著不同的交易模式,但同時又相互關聯銜接,共同構建了一個農產品流通的市場體系。應該說,這也是農產品流通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必然趨勢。

農批市場平台的價值和功能

        市場的基本功能是在商品生產端和消費端之間搭建了一個橋樑,主要承擔了商品集散的功能。因此,根據平台經濟理論,當生產和消費兩端都高度小而分散時,消費者直接向生產者購買商品,不僅交易關係複雜,而且交易和物流組織難度很大,交易效率非常低,交易費用會很高。此時,處於流通中間環節的市場其平台價值將達到最大化,會大幅度簡化交易關係,提高效益效率,降低交易費用。

        作為農產品批發市場,其不僅僅是一個農產品交易場所,也是一個物流集散的園區,更是一個集分揀、加工、儲存等多用途的生鮮農產品城市供應大倉。其本身在農產品流通中承擔著商品交易、價格發現、物流重組、資訊服務、倉儲、加工配送、冷鏈、廢棄物處理、食品安全把關、資金結算等功能,未來還會進一步衍生出供應鏈金融、消費體驗、展示發佈、辦公和生活服務等諸多功能,這些功能相互協同運行,並最終起到指導生產、促進流通、引導消費的作用。

農批市場的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產品流通獲得快速發展,包括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大賣場、零售菜場、生鮮電商、社區團購、社區菜店等在內的各種農產品流通業態百花齊放,共同構成了中國生鮮農產品豐富多彩的流通體系。儘管在歐美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在不斷下降,但在中國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在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中仍然處於主通路地位。據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統計,中國生鮮農產品70%以上都是經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的,2021年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量高達9.8億噸,交易額超過人民幣5.81億元。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