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36期-2025年8月] 2025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 ‧ 冷鏈科技展 大會專刊 / 2025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

[觀點] 2025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

 

台灣物流 自動化 製造業

 

文章來源:文/陳巨星 數據來源/天下雜誌第823期兩千大調查

 

2025年5月台灣天下雜誌發布兩千大調查,調查了2024年度台灣製造業前1350大企業及服務業前650家大企業營收,數據中顯示,對比2024年製造業總營業收入成長率為 8.05%,總營業收入約新台幣37兆1,542億元;服務業總營業收入成長率為 -5.68%,總營業收入達新台幣14兆3,077億元。


製造業成長
帶動海空運倉儲物流
服務業沾光


        
AI的火爆成長之賜,提供AI晶片的半導體、IC設計、電子零組件與伺服器電腦系統等,再加上半導體用化學材料及印刷電路板等相關供應鏈產業,撐起製造業大半江山的成長。紡織、成衣、鞋、橡塑膠、生技製藥、產業控股等產業開始復甦。在服務業方面,AI相關產業爆發,帶動IC通路業與海空運運輸服務業高度成長,其中空運行業成長了20.11%;海運及船務代理成長約25%;受惠於疫情後,國人持續出國觀光熱潮以及大吃大喝的習慣使然,觀光餐飲行業也成長了22%。

        雖然IC通路、觀光餐飲與海空運輸等服務業業績成長,但流通與物流等服務業則回歸平穩成長階段。整體而言,批發零售行業成長了9.25%;電商行業小幅成長3.26%;百貨業營收衰退達-2 .57%;相比之下,7-11與全家便利商店則持續成長分別達6.59%、5.52%;但萊爾富與OK便利商店則分別衰退了-0.45%與-14.93%;超市與量販店產業也持續成長,其中代表企業全聯超市(已合併大潤發)成長達5%,同樣的家樂福因火災等事故,並未公布相關數據,但營收也達新台幣756億元。倉儲運輸行業的主要客戶為製造業與流通業,兩個主要產業客戶業績成長,也帶動倉儲運輸行業成長達11%。

物流自動化發展趨勢

        台灣物流行業正經歷一場由自動化技術引領的變革,從傳統人工作業快速轉向智慧化、高效化的新型物流模式。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台灣憑藉其完善的物流基礎設施、先進的科技應用能力和高度國際化的供應鏈網路,在物流自動化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

        智慧物流自動化已進入高速發展期,各類智慧技術裝備廣泛應用於倉儲、分揀包裝、運輸、配送等物流核心環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自動化物流體系。這一轉型既源於電商爆發式成長帶來的業務壓力,也得益於台灣在電子資訊產業和精密製造領域的深厚積累,為物流自動化提供了技術支撐與產業協同優勢,物流自動化技術應用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滲透的特點。

​​​​​​​        在倉儲環節,自動化立體倉庫系統(AS/RS)已成為大型物流中心的標配,通過堆垛機、輸送線和智慧倉儲管理系統(WMS)實現高密度存儲與高效出入庫。永聯物流開發公司推出的"OMEGA"智慧倉庫高達30米,採用自動化倉庫作為客戶共享儲存空間,承租客戶可彈性租賃儲存空間以降低庫存成本,目前已在台灣及馬來西亞建置至OMEGA 5階段。

​​​​​​​        在分揀環節, 智慧分揀系統正快速取代傳統人工分揀。鋒馥為新竹物流打造的電商現代化倉儲分撥中心採用了異型環線交叉帶分揀系統,該系統長達448.8米,速度高達2.5米/ 秒,每小時可處理11,250件貨物,空間利用率較傳統直線分揀線提升20%。現階段,自主移動機器人(AMR)的應用尤為突出。AMR實現了從"人到貨"到"貨到人"的揀貨模式轉變,將揀貨員行走距離減少80%以上,揀貨人力需求降低一半,效率提升50%以上。特捷物流在永聯瑞芳物流電商倉引進了近200台AMR與分揀輸送設備,為數十家中小電商提供物流服務;富民運輸(遠東集團)引進30多台AMR協助佑全連鎖藥局的物流作業;大昌華嘉楊梅醫藥倉也引進了數十台箱式倉儲機器人;全聯超市物流中心引進機器手臂與全自動化輸送分揀設備,以處理全台2,000多家門店的越庫作業;PChome在中華郵政林口物流園區引進智慧物流自動化設備及數百台AMR機器人,大幅提升了電商物流處理能力。台灣多家企業如廣運、盟立、智合天下、奔騰、台北貿易、中光電、三橋、工研院等都在提供AMR機器人解決方案,形成了新的技術提供者。這些自動化分揀系統通過高精度糾偏灰度儀與多樣化掃碼設備,實現了對貨物六個表面的條碼讀取,準確率高達99.8%。

​​​​​​​        在資訊化管理方面,台灣物流企業積極推動智慧物流發展,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提高運輸和倉儲效率。康宏數位科技物流公司為半導體與電子客戶開發了即時資訊數位看板,幫助客戶瞭解庫存狀態與即時進出貨狀態;智合天下與凱普斯的倉儲管理系統更深入到超市與便利店物流;COD( 貨到付款) 物流通過移動端App或Line小程式實現配送進度即時查看、掃碼確認取貨等功能,減少了貨款延誤和客戶投訴。

 

主要應用領域與代表性案例

​​​​​​​        台灣物流自動化技術已在多個行業領域得到成功應用,其中以電商物流、冷鏈物流和跨境物流三大領域最為突出。

​​​​​​​        電商物流是自動化技術應用的主戰場。隨著電商訂單碎片化和SKU數量爆炸式增長,傳統人工分揀已無法滿足日均數十萬件包裹的高效處理需求。momo引進台灣大福與廣運等公司的物流自動化系統設備,構建高速的自動化物流作業體系;PChome由盟立公司集成自動倉庫與AMR等自動化設備。鋒馥為新竹物流設計的電商現代化倉儲分撥中心採用動態分揀邏輯,實現"邊揀邊分",精準匹配數萬SKU混合訂單與分揀格口。這些自動化系統還專門設計了逆向物流處理場景,配置覆蓋"退貨接收、質檢判定、分類處理、再流通"的輸送網路,有效應對電商高退貨率挑戰。

​​​​​​​        冷鏈物流自動化是保障食品安全與醫藥品質的關鍵支撐。隨著食品和醫藥行業發展,對溫控運輸需求不斷增加,台灣冷鏈物流企業通過引入先進冷藏技術和設備確保運輸過程中的溫度控制。統昶行銷提供涵蓋恆溫、冷藏和冷凍等全溫層的物流服務。全台物流承租永聯瑞芳物流共和國的冷鏈物流中心,強化了在北部地方的冷鏈服務能力。全聯超市推出的"小時達"服務,結合Uber Eats和foodpanda平台,實現了生鮮電商的一小時快速配送,覆蓋台灣大部分地區。

​​​​​​​        跨境物流自動化助力台灣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台灣擁有世界級港口設施如台北港、台中港和高雄港,2024年台灣港口貨櫃進出口量達1,393萬TEU。海運物流企業通過優化航線和提升服務品質不斷提高運輸效率;空運物流則依託桃園與高雄國際機場等樞紐,在高價值商品運輸方面發揮不可替代優勢。

台灣物流自動化面臨的挑戰

​​​​​​​        台灣物流自動化發展正面臨成本上升與效益平衡的雙重考驗。人力成本持續上升是推動自動化的重要因素,但也帶來了轉型壓力。隨著勞動力市場緊張,倉儲物流企業在招聘和留住員工方面面臨困難。自動化設備雖然可以減少對人工的依賴,但前期投入巨大,如機器人、自動倉庫、分揀設備等高端自動化設備投資,往往需要數千萬甚至上億元新臺幣。對於中小物流企業而言,這樣的投資門檻過高,導致自動化技術普及不均衡,形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        能源與環保成本也在增加。環保法規日益嚴格對物流企業運營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減少碳排放和環境污染,企業需要投入更多資金用於綠色技術和設備更新換代。

​​​​​​​        物流自動化不僅是設備更新,更是系統重構,在這一過程中面臨諸多技術整合難題。資訊化提升COD物流效率優勢明顯,但也存在技術和管理挑戰,數據安全風險尤為突出,面臨駭客攻擊、資訊洩露的威脅。物流系統涉及大量客戶資訊、貨物數據和交易記錄,一旦發生安全事件,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會嚴重影響企業聲譽。設備及系統的穩定性和相容性問題可能導致配送延誤和資訊錯誤。台灣物流自動化設備來源多樣,既有本土廠商如廣運、盟立、智合天下、
奔騰、三橋、漢錸、捷倉等提供的解決方案,也有來自日本( 如大福、岡村)、歐美(如西門子、德馬泰克、SCHAFER)及中國大陸(如海柔創新、極智嘉、快倉、哥倫布等)的技術裝備。這些不同來源的系統在介面標準、數據格式、控制協定等方面存在差異,整合難度大,容易形成"自動化孤島"。過度依賴系統可能導致人工處理能力下降,技術故障時難以迅速應對。台灣地處地震多發區,自然災害對自動化系統的穩定運行構成威脅。

    ​​​​​​​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