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33期-2025年2月] 從創新中尋找新利基 / 創意與創造力 企業該如何擁有, 又如何實現創新-專...

[專欄] 創意與創造力 企業該如何擁有, 又如何實現創新-專訪 同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教授 許濤 博士

 

AI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企業應該如何認知創新,又該如何打造創新文化並把創新融入企業戰略與運營之中?AI時代,企業如何以正確的姿態擁抱AI,用AI賦能員工創造力和企業創新?為解開疑惑、避免焦慮?本刊對創新管理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專家許濤教授的採訪,或許能夠給予讀者不一樣的啟發。


許濤 博士簡介

同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新商科專委會主任。主要研究和實踐領域包括創新創業管理和領導力發展,為包括世界500強在內的多家成熟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創新管理諮詢與員工領導力發展服務。主持國家級創新創業管理與人才培養專案8項,發表相關論文50餘篇。出版創新創業管理與員工領導力發展等譯著4本、專著3本。


萬物皆可為創意來源

        2024年7月13日,川普在競選演講中遭遇槍擊的新聞轟動了世界,全世界都目睹了川普在保鏢的簇擁下,面流鮮血但仍然高舉右手緊握成拳對著選民們大喊道:“ fight!fight!fight!”五個月後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川普成功再度入住白宮之際,推出了“Success”品牌系列香水,並以“ fight!fight!fight!”為傳播口號,川普更是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他和拜登夫人吉爾拜登坐在一起聊天的照片,並配以文字道:“AFRAGRANCE YOUR ENEMIES CAN'T RESIST!”(你的敵人也抵擋不住的香水),瞬間拉爆產品傳播力和品牌知名度。

        「一場驚心動魄的刺殺未遂事件,居然能夠被川普轉化為爆款產品,不得不感歎個體在創造力方面的獨特性與創意的魅力。」同濟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教授許濤博士對此評價道,這也是一次值得各領域借鑒的創新。

世界、國家與企業
對於創新的推動力

        作為一項貫穿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的事物“創新”,在隨著全球化發展經歷了集中爆發期,這一方面是技術自然演化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各國政府創新政策、創新引領型企業、創造性個體和力促成了新一輪的科技創新大爆發。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於創新的認知是逐步且加速升級的,從早期的以市場換技術,到如今在多個方面引領全球,中國只用40年就讓世界看到了創新的奇跡。「這對於中國人而言帶來了強大的鼓舞和信念。」許濤鄭重地表示,「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國家對於創新驅動的高瞻遠矚進一步推動了創新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落到企業層面,不同領域的巨頭企業在時代變遷中,受到技術創新的浪潮衝擊退出了歷史舞台,例如曾經的柯達再到如今的傳統汽車企業都已經或開始走下神壇,而對創新擁有深刻認知的企業,正在成為一代又一代掀翻“前浪”的“後浪”。此外,根植於企業生命中的創新基因,也將是這些企業持續迸發出發展新動力的關鍵。

如何植入創新基因?

在內部打造激發創造力的氛圍和文化

        那企業該如何植入創新基因,並且能夠持續讓員工創意和創造力成功轉化為創新的成果呢?對此許濤表示,企業要致力於營造創新氛圍,打造創新文化,啟動員工創造力。谷歌在此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為了啟動員工創造力,谷歌與學術界聯合共同研究影響員工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內外部因素,經過對高績效團隊、最具創新力的團隊或個人的性格特質、心理狀態、人際網路、組織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之後,結論是“信任文化”是激發員工創造力和創意的強大驅動力之一。

        這種信任文化的打造需要一個優秀的激勵制度,這種制度不僅可以明確企業對員工創意和創新想法的支援程度,同時在創新面臨失敗時也要給予足夠的寬容和鼓勵。「我們看到了那些引領創新的企業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失敗』,甚至設立『失敗慶祝日』,這種顛覆傳統的做法體現出了成功背後是無數次失敗的道理,也讓員工感受到了尊重。」許濤說道,「企業能夠真正地尊重敢於試錯的人和舉動,將寬容和鼓勵失敗作為創新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也就為啟動並釋放員工創造力建立了基礎。」

在外部積極
引入科學創新體系

        同時,企業可以積極地打造產學研體系,如安踏秉持的開放式創新,通過各種方式與政府、科研機構、高校等合作,包括建立聯合實驗室等,邀請不同行業的領軍人物來共同對具體問題進行研發,例如在新材料方面安踏就與東華大學相關院士及其團隊共建實驗室,研發新材料,讓自身從傳統的鞋服企業打造為一個創新引領的運動企業。「本質上企業要在最大程度上真正地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人才的優勢。這也體現企業自身的願景與價值觀。」許濤認真地說道。當然,我們也看到了不少企業規劃了創新戰略,也制定了創新舉措,甚至還印發了創新文化手冊,但是仍然沒有取得創新成果,這背後有種種原因,但流於形式、沒有真正將創新作為企業生命力的做法,是導致創新失敗的關鍵根源之一。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