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33期-2025年2月] 從創新中尋找新利基 / 從職業退貨人被抓 探索逆物流管理之道

[封面故事] 從職業退貨人被抓 探索逆物流管理之道

 

逆物流 供應鏈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隨著電商生態的繁榮,退貨管理成為企業運營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逆物流的挑戰日益凸顯。企業需要通過技術與管理創新,以應對退貨管理挑戰和逆物流難題。


退貨管理難在何處?

        爭小可,便失大道。不久前,00後女子小雅(化名)利用電商平台的收貨後“七天無理由退貨”規則,進行商品退貨,並故意只退還空包裹或者贈品等,非法牟利騙取平台退款。她在五個月的時間裡鑽平台“漏洞”,使用自己或者他人帳號在平台購買手機、電腦、手錶、項鍊、化妝品等物品,共計騙取平台退款超過13萬元人民幣,終將自己送進了大牢。

        當然,這樣的“職業退貨人”不只小雅一個,諸如此類的欺詐行為每天還在上演。由此不難看出,電商生態日益繁榮的背後,亦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其中退貨管理,便成為企業內部難以啟齒之痛。

供應鏈系統之逆物流

        一般而言,現代供應鏈系統主要包含資訊流、資金流、商流以及物流這“四流”。其中,物流除了人們常提到的“將正確的商品在正確的時間交付給正確的人”的正向物流之外,實際還存在從客戶到品牌商,再到供應商的逆向物流。由於企業針對門店退貨一般會設立統一的流程標準與集中管理方式,因此本文主要探討的是線上退貨與逆物流流程。

        如果說消費者所看到的電商“商品翻車”是企業所面臨的顯性問題的話,那麼退貨涉及的逆向物流,便是消費者“看不見”卻令企業更加頭痛的隱性問題。尤其在雙11等大促期間,一些服裝企業的退貨率甚至達到了史無前例的95%。當然,這與如今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在以“抖音”為代表的直播電商興起之後,平台不再是消費者用來購物的工具之一,而是逐漸轉變為興趣內容,營造“氛圍感”引導用戶促成消費。如此一來,人們便將線下店鋪的“試衣間”搬至“家裡”,“買十件退九件”成為家常便飯,退貨便接踵而至。

        退貨看似簡單,即商品從消費者手中返回到貨主的過程,但其中間的管理複雜性與挑戰性日益凸顯。實際上,退貨流程涉及多個環節,包括接收退貨、檢驗商品、確定退貨原因、處理退貨商品、退款或換貨等。流程的複雜性增加了管理難度和時間成本。同時,退貨商品可能需要清潔、檢修、重新包裝等作業,這些都需要額外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此外,若退貨商品重新進入庫存後,可能還會導致庫存積壓,影響庫存周轉率。

逆物流可借鑑之法

        一些企業目前仍採取傳統的做法,對於退貨處理主要採用設立退貨倉的方式,透過將退貨商品集中在庫區以外的區域,再進行分批退貨,除此之外,是否還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升逆物流效率?

        憑藉多品牌戰略取得顯著成功的安踏,深諳其供應鏈物流體系的重要性。針對逆物流的管理,安踏之前亦存在困擾:該企業的退貨商品首先會被送入工廠進行質檢,之後再轉運至倉儲中心。由於不同業務板塊之間的獨立運作,屬於電商通路的商品還需額外調撥至電商倉庫,才能進行二次銷售。這種每個環節各自為政的做法,導致了退貨物流的整體作業週期過長,涉及的部門也較為繁多。基於此,安踏實施了一項創新的管理方法,採取了全鏈路整合策略,即退貨商品直接從門店返回倉庫進行質檢,並由倉庫統一處理B2B和電商的訂單。這種做法在短短兩年內就實現了成本回收。

        全鏈路整合是企業打造柔性供應鏈的方式之一,在鞋服行業應用居多。但面對供應鏈模式的轉變,不同企業就算採取同一做法所取得的成效仍各異。探究差異的根源,還在於許多企業未能將視野擴展至供應鏈的上下游,缺乏以價值鏈思維來構建和管理供應鏈。因此,一些企業還會通過數位化轉型,在技術與管理上進行創新,引入自動化解決方案等具體實踐,從而制定有效的改進措施。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