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33期-2025年2月] 從創新中尋找新利基 / 產業集群與智慧物流發展機遇

[封面故事] 產業集群與智慧物流發展機遇

 

智慧物流 產業集群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到產地去買會更便宜”的說法一直流傳於民間,這就是產業集群發展帶來的效果。隨著兩岸工業領域區域產業集群不斷壯大,也將進一步帶動物流產業等配套產業的發展


產業集群發展
已成現代製造發展關鍵

        柿餅去新竹、買草莓去苗栗、買羊毛衫去桐鄉、買地板去湖州、買羽絨服去平湖,近年來這樣的言論在兩岸互聯網屢見不鮮,部分城市也通過這些訊息的傳播獲得了“XX之都”的美稱,在這背後是兩岸在產業集群發展的成果。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公佈了2024年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名單,其中包括德綿自涼航空航太集群、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洛陽現代農機裝備集群等35個集群。台灣則是台中自行車、航太工業與精密機械產業集群、桃園航空城集群、新竹科學園區半導體集群、中科、南科等集群。

        根據名單內容,其主要來自航空航太、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農機裝備、工業母機、新材料、太陽能、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此外如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紡織和體育產品等產業也已有相關產業集群入選。

        產業集群的發展狀況是考察一個經濟體,或其中某個區域和地區發展水準的重要指標,兩岸工業領域區域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發展日益壯大,億級以上產業集群數量不斷增多、實力逐步增強。

產業集群的倍增效應

        此前,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儲雪儉教授在本刊的採訪中曾表示,在過去的數十年發展中,中國各地已經形成了若干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通過倍增效應,一方面讓原材料到出成品的製造過程得到了增值,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收益,另一方面則是不斷降低整體成本,從而讓產品實現“物美價廉”,例如浙江產地一把雨傘的成本可以低至人民幣5元以下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他領域也是如此。

        又例如在浙江省東陽市,專業化、園區化、集群化成為當地磁性材料的重要發展模式。東陽市市長黃勝可介紹,磁性材料產業作為東陽市兩大工業主導產業之一,產業規模約占全國的37%,東陽市是中國國內鐵氧體和稀土永磁材料生產企業最密集的地區。目前東陽磁性電子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目前已集聚磁性材料企業300餘家,2022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09.5億元人民幣。

在物流方面的變化

        也正是產業集群帶來的倍增效益,讓原來分散割裂、單點作戰的產業孤島形成聚集,從而也促進了物流形態的變化主要集中在物流產品標準化和物流模式效率化兩個方面。

        物流產品標準化的核心是物流具備了產品設計的理念,不管是儲存形式,還是運輸方式都開始向“標準化”進化,其特點是從“客戶思維”轉向了提供“標準產品服務”,即“模組化物流產品基礎上的集約服務”來滿足產業集聚後不同企業的物流需求。如:單元化儲存(SKU)、共用包裝、共用托盤、雲倉、統倉共配、物流雲、電子倉單、運包一體等服務場景不斷湧現。在這基礎之上也形成了行業細分並誕生了不少行業巨頭。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