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65期-2013年10月] 製造業供應鏈之變革 / 結合「自動化」與「自働化」改善倉儲撿貨作業效率

[專欄] 結合「自動化」與「自働化」改善倉儲撿貨作業效率

 

自動化 自働化 撿貨

 

文章來源:和泰汽車 零件部

 

改善,持續改善

近代,許多工商業管理的學術用語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舉凡:熟悉的SWOT、BPR、ERP,乃至於當前火紅的Cloud Computing (雲端運算)等字眼;其中,有個術語尤其獨特,它係來自日文的羅馬拼音,這個字是: KAIZEN“改善”。

KAIZEN 一詞,由享有「持續改善之父」的今井正明,率先提出;爾後,由同樣出身日本的TOTOTA(豐田汽車),將其理念發揚光大。對企業有機體來說,改善是鞭策自我前進的不二法門;當組織由上至下深植自我改善、持續改善的精神時,組織方能基業長青、永續經營。

改善並不是口號,更非不切實際的作業變動;為了避免流於形式,改善應該從現場做起,自第一線發動。本文正是筆者服務的企業,針對本身的售服零件倉撿貨作業的實際改善案例;透過該改善案例,向讀者分享如何在現場透過「自働化」與「自動化」, 改善作業效率。

 

改善前的作業現場

過去的撿貨作業是非常單純的人力作業,所有的活動全數由作業人員完成之,包含:推「空台車」進入庫區撿貨、將裝載零件的「實台車」推出庫區。(實際撿貨流程, 請參閱上圖所示)

儘管上述的撿貨作業「相對傳統」,還是能在其中看到若干前人留下來的「改善資產」,這些資產定義了作業基本原則,也幫助我們更容易編製每日的作業計畫、掌握所需人力,包含:(見下圖)

再者,如何利用「過去的改善資產」完成作業人力編製與計畫;茲舉例說明,如下:

1. 人力安排:

a. 每日平均撿貨作業量= 6,000 items, 可知每日平均總作業批次數=6,000÷20 = 300(回)。

b. 而每日現場可作業時間= 7 小時= 420 分鐘,得節拍時間= 420÷300 = 1.4(分鐘/回)。

c. 又每人每回作業時間= 10 分鐘,因此至少需10÷1.4 = 7(人),方能在固定的節拍時間下運行。

d. 之所以需要明確的作業節奏和標準, 乃是為了「平準化」的目標;換言之,透過這些量化的作業規範,能夠更為精準的控制現場生產狀況,消除劇烈波動對人員調度的衝擊。

2. 情報流與物流同步傳遞:

a. 看板是同步情報流與物流的一項利器,在這個撿貨作業流程中,撿貨指示貼紙無疑是看板的化身。每一張指示貼紙,代表一點將被撿出的零件;在指示貼紙上,印有零件件號與待撿數量、零件在庫區內的庫位編號、甚至是後段工序所要利用的相關資訊, 如:配送路線代碼、配送對象代碼(售後服務通路的門市代碼),不一而足。

b. 看板與作業標準化的匹配,由於每一個批次 的作業量都是20 點零件的產出, 因而撿貨指示貼紙亦是20 張為一串(視為一個批次作業量);如此,現場幹部便能直接「目視」貼紙領取狀況,於第一時間掌握作業進度,確保在計畫時間內得以將待完工的數串貼紙,去化完畢。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