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4期-2015年4月] 熱戰!生鮮冷鏈 / 中國快遞企業“出海”應注意什麼

[專欄] 中國快遞企業“出海”應注意什麼

 

快遞 UPS DHL FedEx

 

文章來源:編輯部

 

“洋快遞”紛紛入華之時,中國快遞企業也正掀起一場“出海”熱潮。近兩年,順豐、申通、韻達等多家公司都已陸續在歐洲、北美等地設立分支機搆並開展業務。從“熟門熟路”的中國大陸出發,遠赴人生地不熟的海外開展業務,中國快遞企業究竟應該注意些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向已進入中國開展業務多年的UPS、DHL、FedEx等國際快遞業巨頭“取取經”。


 

 

攻略一:規避當地法律和政策風險

UPS、DHL、FedEx自進入中國後,就非常注意規避中國法律和政策的風險。例如,由於中國法律和相關政策,起初並不允許外資企業在中國經營快遞業務,幾大公司進入中國後的很長時間內,都借助與中國企業的合作來開展業務,十分循規蹈矩。FedEx於2009年3月由於違規經營信函業務,被郵政主管部門罰款,這是表面上可查的四大國際快遞公司,進入中國20-30年來,首次因違規經營被罰。

事實上,相對於中國法律法規,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的法律法規,在細節規範和執行力度上,恐怕更為嚴格。如,2009年,DHL就曾由於向伊朗、蘇丹和敘利亞三國,進行非法運輸違反了美國禁運條例,被罰款940萬美元;2012年,UPS等14家企業,由於在2002-2007年間運行價格聯盟、操縱貨運價格,被歐盟罰款1.69億歐元;2013年底,由於涉嫌配送走私香煙,美國紐約市起訴FedEx,索賠5200萬美元鉅款……此類事例不勝枚舉。

近些年,中國企業在海外遭遇訴訟和罰款的新聞已經屢見不鮮,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對當地法律法規不熟悉,不知道很多在中國本土合法合理的行為,在一些國家是違法的。對此,中國快遞企業勢必要加強 “探路”步驟,吸收當地法律人才,提前制定相關措施以規避當地法律和政策風險,同時做好因應訴訟的萬全準備。

 

攻略二:戒急用忍,穩步開拓網點與業務

UPS、DHL和FedEx,進入中國多年以來,多數舉措都非常謹慎。例如,它們進入中國初期,基本上都是以國際航空快遞為主要切入點,首先構建其在國際快遞業務方面的優勢(目前,“洋快遞”占中國國際快遞市場80%-90%),並在此基礎上,大力構建營業網路,穩步開拓貨運、倉儲、供應鏈、金融乃至快遞等業務。但在快遞業務方面,就有評論認為DHL“失之於急躁”。2004年,DHL率先開展在中國國內的快遞業務,並於2009年全資收購全一快遞等3家公司,以大力拓展該項業務。但無論是對市場,還是人員、管理,DHL都沒有做好準備,2011年3月,DHL收購的這3家總資產只有2.17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合計負債總額卻已高達3.47億元人民幣,累計虧損約3300萬元人民幣。在反復權衡之後,DHL最終忍痛將這3家當年以3億元人民幣收購的快遞公司,以1億元人民幣的低價出售,並宣佈就此退出中國國內快遞市場。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