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4期-2015年4月] 熱戰!生鮮冷鏈 / 冷鏈系統的五大基石

[國際物流] 冷鏈系統的五大基石

 

冷鏈

 

文章來源:編輯部編譯

 

 

歐美物流的發展一直是亞洲國家效法的對象,其設備技術的研發,資訊系統的革新乃至管理模式的發展,都是亞洲國家觀摩學習的對象。本專欄特邀專家搜集歐美最新之期刊與專業網站中精彩之內容編譯而成,與讀者分享最新之科技技術與商業模式。— 編輯部編譯


冷鏈的發展會隨著人民生活水準提升而不斷擴大應用面,但是冷鏈的操作成本也會愈來愈高,主要原因就是伴隨少子化、人口老化,冷鏈最後一哩的運輸可能愈來愈難找到司機,特別是越高度開發的國家,冷鏈將會需要與一般物流活動搶有限的運輸資源。在冷鏈的近期趨勢上,以往進行冷鏈跨國運輸時,總是會以空運為優先考量,但是現在有業者從費用與環保的角度考量,逐漸改用海運。根據美國統計局的資料,相對於2012年,2013年利用海運作為藥品運輸的比例就上升了8%,而利用空運則減少5%。不過,也不是所有的藥品最終都會因為成本因素而改用海運,例如有些藥品的有效期限短,就需要使用空運;甚至連水果的口味也可能因為運輸模式不同而有差異,例如空運的芒果就是明顯比海運的芒果好吃。冷鏈體系要完整,研究、標準/法規、雲端資料、人才、合作,五者缺一不可。

 

研究

產品的包裝與冷鏈也有很大的關係,我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將一瓶飲料包覆多層塑膠袋,再放入冰箱,則飲料降溫的時間將會拉長,冰箱也會越耗電,產品的包裝如果要能保護商品,同時又得讓低溫容易滲透,就得需要重新思考整體的包裝策略,而這個包裝策略,必須考慮單件(pcs)商品、整箱商品(box)以及整個棧板(pallet)的商品,甚至到最後,棧板彼此間的堆疊以及空隙的透通,是與一般商品有極大不同的。

一般常溫商品在堆疊海運貨櫃時,在不影響商品品質的前提下,通常會盡量的緊密堆疊,以避免因為裝填太多「空氣」而浪費運費;但是如果是冷鏈商品裝疊貨櫃,就不能完全用這樣的思維,否則會造成冷度不均。

因此,要達到冷鏈的作業效率,必須從商品的本質特性與包裝著手,冷鏈商品的包裝、裝箱、裝櫃,都應先做好相關的研究,但是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在物流領域內是很少的,研發商品的人也不見得懂物流,所以總是導致冷鏈的維持成本偏高。

  

標準與法規

目前國際上,與冷鏈相關的標準主要是ISO 22000系列,不過ISO 22000主要是涵蓋「食品安全」,與冷鏈物流運作仍有段差異,包括不同商品要如何預冷、合理的溫度範圍為何、允許誤差值為何,商品到貨後如何抽驗、哪些是運輸過程必須強制監測的數據?多久需監測紀錄一次?監測儀器如何定期校驗?商品溫度偏移控制範圍後應如何處理…等,這些細節必須依照商品種類個別制定,而且應該對特殊的商品(如疫苗、藥品、生化產品)制定更細步的物流作業綱要(guide line),物流業在冷鏈發展過程中才能有明確的依循標準。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