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日本冷鏈的新方向 為食品流通創造高附加價值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家庭用冷凍食品的
比率顯著上升
冷鏈指的是「低溫物流」,是一種在整個配送過程中,將需要溫度管理的商品保持在冷藏或冷凍狀態的方法。冷鏈受到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冷凍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也作為減少食品浪費損失的手段。冷凍食品在日本國內消費量中,進口商品的比例從2000年的37%增加到2023年的46%,因此保障從海外進口商品到消費者之間的品質變得更為重要。另一方面,從用途來看,日本國內生產的冷凍食品,在外食等商業用途方面的比重,從2013年的約6成下降到2023年的約5成。相對地,家庭用冷凍食品的比率,特別是從2020年起開始顯著上升,這預示了銷售到消費的供應鏈下游部分正發生變化。
從供應方來看,日本國內低溫倉庫的容量在過去10年間增長了約1.4倍。截至2023年底,低溫物流企業擁有的低溫倉庫設備能力,以日冷物流集團位居首位,主要由水產品製造商相關企業佔據前列。就市場佔有率而言,最大企業日冷物流佔8.4%,前十大企業合計佔32.5%,前二十大企業合計佔43.0%。自2015年以來上游企業的市佔率呈下降趨勢,近年來更是明顯。這說明低溫物流行業中,大量的中小型企業分布在日本全國各地,正在滿足對低溫倉庫日益增長的需求。根據日本冷藏倉庫協會的數據,在主要12個城市中,可容納空間的使用率已超過九成,處於接近滿倉的狀態,供需相當緊張。
倉庫老化問題也日益凸顯。根據日本財務省的規定,冷凍倉庫的法定耐用年限為12至24年,遠遠短於常溫倉庫的15至38年。然而,實際上許多冷凍倉庫早已超過折舊年限,甚至有六成以上的低溫倉庫已經使用超過30年。舊式倉庫存在能源效率低劣等問題,此外,為了應對2030年到期的淘汰氟利昂等環境要求,進行重建已刻不容緩。
未來,隨著冷鏈需求的增加,必須擴充倉庫及運輸供應,但同時需改善因司機不足導致的運輸瓶頸,以及低溫倉庫內惡劣的勞動環境所引發的人力短缺問題。導入減少人力的技術及改善工作環境勢在必行。此外,冷鏈的發展不僅需擴充規模,還需提升質量,建立具高附加值的可持續冷鏈。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考慮以前未曾有過的新機制及創新措施。(圖1 2023年日本國內冷鏈倉庫設備能力與排名)
冷鏈的高效化
物流三溫度帶全線化,隨著冷鏈需求的擴大,以往僅從事常溫物流的企業如今也開始加入冷藏和冷凍,實現三溫度帶的物流服務。這種方式主要不是由大型常溫物流企業擴充自身的溫度帶,而是與低溫物流企業合作或進行經營整合。這一趨勢預計將持續發展。作為行業先鋒的Senko,在2014年與專注低溫物流的物流企業Runtec建立資本業務合作關係,並於2018年將其納入子公司。倘若企業單獨進行三溫度帶物流運營,設備投資負擔將非常巨大,且新溫度帶的物流技術累積也需較長時間。但通過合作可以有效擴展業務領域。目前,部分物流據點已併設常溫倉庫(Senko)和低溫倉庫(Runtec),藉此集中接收委託雙方的物流業務,從而提高客戶便利性。
AZ-COM丸和控股公司曾在2024年5月至6月期間,試圖透過公開收購將C&F物流控股公司納入旗下,但未能成功。之後,該公司被隸屬佐川急便的SG控股公司收購,成為其子公司。如前文所述,由於低溫物流行業在日本全國各地分布著大量中小規模企業,未來可能會出現包括這些企業在內的整併現象。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更多精采文章
- 市場點擊 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冷藏倉庫
- 觀點 亞洲冷鏈物流 現況與未來
- 專欄 從一顆黃豆到行業巨擘 清美集團深耕全產業鏈
- 專欄 工業5.0 實施智慧物流的關鍵障礙因素
- 專欄 聯合利華全球首創的FTC 將如何零距離觸達消費者-專訪 聯合利華大中華區客戶運作副總裁 楊紀寶
- 焦點報導 快速啟動冷鏈3PL業務-SBS 集團 千葉縣市川冷鏈物流中心
- 封面故事 日本冷鏈物流對完美與品質的追求
- 封面故事 麥當勞推動一箱一碼 會成為實現PI的關鍵一步嗎
- 封面故事 透視食品物流 國際差距與破局之路
- 封面故事 蜜雪冰城上市 道出茶飲供應鏈致勝關鍵
- 封面故事 “胖永輝”的變革與重生 供應鏈成幕後推手
- 國際物流 無印良品的全球第一大商店 食品主題樂園
- 國際物流 馬來西亞 產業發展追趕跑跳碰
- NEWS NewCold物流深入加拿大艾伯塔小鎮 推動冷鏈革命
- 專欄 確定性 vs 不確定性 食品冷鏈的消費分級與供應鏈變革
- 專欄 凍品批發市場 為何突然變得冷清了?
- 封面故事 從日本冷凍蔬菜看台灣農產品物流的未來
- NEWS 統一超商店數逾1.3萬店 未來加大AI投資
- NEWS 佐川急便控股SGHD在九州地區新建大型轉運中心
- 市場點擊 第三屆ESG物流永續獎頒獎典禮 智創綠鏈永續•共造物流全視界
- 專欄 物流中心智慧防災
- 專欄 機器人成為產業的靚點
- NEWS 鴻池運輸與德國EPG集團共同成立物流IT合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