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28期-2024年4月] 物流地產的運輸與變革 / 構建物流業的AI基礎建設

[專欄] 構建物流業的AI基礎建設

 

AI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特約撰稿人

 

        AI時代來臨,物流業需要開始構建自己的AI基礎建設,並提供與眾不同的AI服務來創造自己價值。

        從政府的角度,AI基礎建設包括政策、法規以及硬體,例如公路上各式的感應器、路燈上給無人機用的充電站、都會區網路覆蓋、智慧儲櫃、智慧交通控制系統…等。從物流業自己的角度,A I 基礎建設大致上可分為軟體、主機與IOT三大塊,以及其中IOT一定得佈署在自己的物流中心內部或是物流設備(如籠車、物流車、棧板、物流箱、料架、碼頭升降台、升降滑門)上;而軟體與主機,應該,也必須全面雲端化。

        與40年前物流企業開始自行建置ERP、WMS不同,以往都可以自己做,主因是這些軟體服務與數據只須自己內部使用;然而現今的AI與數據處理需求必須多方整合才具備實質效益,物流車上的溫度監控機制如果永遠只能企業自己看到即時現況,或是自己花人力開發人工智慧模型,效率與效益都會大打折扣。一個好的AI模型,是千錘百鍊打造出來的,其花費難以想像。另以冷鏈物流所需的溫控管理為例,光是車廂溫溼度管理就至少需要以下功能:
        1.即時把數據傳入雲端,搭配AI監控邏輯可自動分析數據趨勢,一有問題可立即通報相關人員。
        2.數據傳輸過程必須加密,僅有認證的設備可上傳數據,數據不可被竄改。
        3 .數據原始資料必須妥善儲存於雲端主機,不會因設備故障而消失。
        4.授權的客戶或是上游供應商可分享同樣的雲端數據,可設定相關的下載、複製、列印等權限管控。
        5.具備圖控或是儀表版方式,可整合呈現不同數據,成為企業內部的戰情中心。

        如果再加上GPS訊號、路線管理、車輛能耗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物流車輛預防性維護保養,甚至考慮未來的無人車配送排程等功能,已非一般物流企業可自行開發,即使委託軟體公司服務,也會擔心自己企業資料外洩或是外包公司穩定性不足。

        因此,物流業的AI基礎建設,架構於Google、微軟或是Amazon等大型雲端企業下,才能構建出真正符合商業用量,且先進的AI服務。

        AI的實施順序上,最好的做法應該是由外而內,也就是物流業與外界連通的介面,應該優先優化,例如銷售預測、退貨預測、客服回應這類。因為這些做不好,即使物流中心內部有再好的機器人揀貨系統都沒用。

        Fedex利用龐大的到貨記錄歷史資料,透過AI預測包裹預計抵達時間,甚至也開始預測每個包裹運送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資料。

        IKEA第一個大規模佈署的應用就是拿AI用來做銷售預測,也就是估計全球54個市場,超過450的實體商店,以及電子商務網站在未來一年的不同時間,各需要哪些商品。需求預測對傢俱物流相當重要,因為商品材積大,如果生產出來一堆不需要的傢俱,不僅要降價出售,還得做許多不額外的地理調度(例如把傢俱從A國運送到B國),浪費成本外也增加許多的溫室氣體排放。

        至於如何用AI做到更好的預測,關鍵在於原始資料以及所使用的模型。舉例來說,單純拿過去十年的銷售預測數據,預測未來一個月的銷售,看起來沒有大問題。但這樣預測有一個前提,就是消費者的習性、政經環境、物價水準、甚至是消費者到店的人流數幾乎都與以前的趨勢一樣,因此實際上這樣簡單的預測是有問題的。以前課本所教的EOQ(Economic OrderQuantit y)庫存模型,在現今社會大概已沒人使用,並非模型的數學理論有問題,而是EOQ模型的假設條件:假設產品需求數量在一段期間是平均分佈,不會有劇烈變動,這個假設條件在現今社會並不適用。

        一個簡單的思考,如果某個實體店來客數越多,或是來店的人都是夫妻帶小孩,理論上可帶動該店更多的銷售!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