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6期-2015年8月] 重塑‧優化時尚品供應鏈 / 人‧ 街‧ 物流 新價值創造的場地 ─東京流通中心

[專欄] 人‧ 街‧ 物流 新價值創造的場地 ─東京流通中心

 

東京 日本 時尚品

 

文章來源: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在亞洲,個別的倉庫或物流中心,成立時間都很早,無法考證。但是公共型的倉儲園區,如:台灣遠雄自由貿易港區是在2006年開始運營的,這是台灣首個屬於大面積開發的公共型倉儲物流園區;大陸則是約在2003年,才有普洛斯公司建立的大型公共倉庫;日本,則是在1960年代,就開始設立大型的物流園區,東京流通中心在設立之初,是一片杳無人煙的海埔新生地,經過多年,它已成為多層式公共倉庫的典範。本篇報導著眼於日本公共倉庫物流園區的設計功能與理念,帶給我們的省思。(編輯部)


 

20世紀60年代,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發展,市場經濟的繁榮與複雜化,小而散的家族式店鋪經營,同時與大批量的生產流通並存,形成日本流通特色。商品流通渠道日益增多,流通環節也隨之越來越多,開始出現了貨品流通時間長,流通費用增加等一系列效率化問題。同時,工業與人口集中向首都圈的高度聚攏,使都市周邊的交通狀況明顯惡化。此時,可以將貨品流通中過細、多元化以及迂迴的通路進行統一、縮短的“流通革命”一詞開始引起熱議。只有通過流通機構的大變革,才能解決這種狀況。作為國家措施,日本政府開始提出在東京都內,各處建立流通中心的方針。之後,引發了在大田區平和島的南部流通區域,建立大型流通物流中心的設想,1967年11月株式會社東京流通中心(TRC)應運而生。

東京流通中心由三個不同概念與用途的板塊構成:物流大樓、辦公大樓、展示中心。自1971年9月物流大樓A棟竣工之後,中心辦公大樓、第一展示場、物流大樓B棟、第二展示場、立體停車場、物流大樓C棟、附屬樓、第二立體停車場、物流大樓D棟都相繼建成,作為綜合流通中心,完善了基礎設施。使得東京都內的貨品流通從進入到輸出都可以得到統一管理。將傳統批發中心與其他市場集合在了一起,從產到銷,TRC為便利店、超市、百貨商店等提供加工、分撥、標簽等一系列服務。

物流大樓——支援多樣化貨運

首先是作為流通中心的心臟所在的物流大樓。按各自的職能劃分為ABCD四棟。其中AB棟每棟的總使用面積約17.2萬平方米,規模約為東京棒球場的四倍。作為進出貨物頻繁的流通中心,每天出入最多的就是車輛了。因此,TRC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車輛的行駛安全與便利問題,設計了車輛行駛的單行線以及緩坡,使運貨卡車可安全直接開上6層。物流大樓不光是擁有保管功能的倉庫職能,還有諸如進貨、分裝、加工、捆包、包裝、出貨以及管理業務等整體業務的商務需求。因此,為了最大程度上實現物流大樓的靈活性,每個標準層出租空間都可以按其職能需求,可將區域空間劃分使用,出租空間每間約1150平方米,每層最大使用面積可達16500㎡,其中樓地板荷重每平方米承重量第1層為3噸、2層以上為2噸,這種細分化的承重設計,讓每層都可放心使用。其靈活性
還表現在,將東、西兩邊的出租空間合併使用之後,出租空間的兩側就可以用來停放車輛,這種設計,讓每個出租空間的業主,都可以最大程度體會到運輸和使用上的便捷。當使用5噸以上的卡車進行貨物搬運的時候,可以用載重達3噸的貨用電梯,由一樓設有的卸貨平臺直達上方樓層。各層空間的隔壁,均設置了共同使用部分,在這裏,每個出租空間的垃圾會由園區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回收。

物流大樓C棟為5層建築,總使用面積36,000平方米,縱向分為4個區域。D棟雖和C棟同為5層建築,但其總使用面積僅為8,600平方米,最大的特色,是設有可適應國際物流中40英呎集裝箱拖車的車輛泊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業態的轉型,2015年夏天起TRC將原本負責服裝業流通職責的B棟進行拆除,並預計在2017年TRC成立50周年之際,在原B棟之處建立新B棟,用於生鮮農產品的流通工作。

  

新世代的新B 棟

TRC方面表示,新B棟的建設是基於“新世代·都市型物流設施”的計劃來考慮的,因此有5個目標計劃:
1.可以應對“看到的將來的需求”。
2.對於“安全·安心”的追求。
3.對入住企業受災時可繼續工作的支援。
4.區域環境內員工意識的充實。
5.關於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的環境考慮。

時尚品業態雖然單價高,支付物流費較高,但因競爭激烈,加上面臨電商的衝擊,全產業無不在倉庫租金上更加節約,時尚品在要求的送貨時效上,並沒有急迫到非隔日到不可。因此,新B棟的建成,目標客戶為需要高周轉率的生鮮農產品,它的單價低、保存周期極短,因此有急迫的時間要求,東京流通中心離東京都最近,大量的車輛進貨與出貨,完全實現大量貨物進出的高周轉,能讓生鮮農產品,實現最為便捷與安全的周轉方案。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