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6期-2015年8月] 重塑‧優化時尚品供應鏈 / 服飾業物流

[國際物流] 服飾業物流

 

歐美 服飾

 

文章來源:編輯部編譯

 

 

歐美物流的發展一直是亞洲國家效法的對象,其設備技術的研發,資訊系統的革新乃至管理模式的發展,都是亞洲國家觀摩學習的對象。本專欄特邀專家搜集歐美最新之期刊與專業網站中精彩之內容編譯而成,與讀者分享最新之科技技術與商業模式。— 編輯部編譯


要做好供應鏈管理,大概有二種思考方向,一個是強化供應鏈末端的銷售預測,用比較可靠的市場預估驅動整個供應鏈;另一個方向則是透過更靈活的供應鏈,縮短供應鏈週期,以便快速滿足市場需求。
有人說,只要做好前端的銷售預測,就可解決供應鏈問題。然而,服飾的購買有很多時候是衝動式購買,知名學者Christopher,M.在2000年就研究指出,服飾產業就算有再精良的市場預測技術,也難以解決後端的供應鏈問題,反而必須「降低」對市場預測的依賴,採用更好的資訊系統串連上下游,縮短供應鏈的反應時間。

雖然服飾產業的需求難以預測,但是如果透過社群的影響力,將消費者評價直接與商品本身連結,將可以降低商品需求預測的複雜性。例如巴西就有服飾業者,使用類似臉書的呈現方式,直接在衣架上利用電子顯示器投射該服飾累計購買人數,或是消費者按讚次數,讓消費者選擇時有更多的參考經驗。

 

 

 

服飾產業的物流中心有其獨特性,因此難以和一般物流中心共存,換句話說,要用一套倉儲管理系統(WMS),管理一個一樓是服飾產品,二樓是半導體產品的物流中心是很困難的。

因此,支援服務產業的物流中心多有其獨特性,使用專用系統,特殊的倉儲管理設備,甚至特殊的流通加工服務,使物流中心成為一個服飾全後勤物流工廠。服飾產業最大的特色就是產品的多樣
性,一件設計師的作品,可能用了不同顏色、尺寸、配件,變成不同的SKU,這樣的目的主要是讓消費者的選擇性提高,但是因為產品多樣性,會導致物流成本提高,而且也容易導致單品缺貨率提高,並且造成生產成本上升。

服飾物流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該到店的日子一定得到,因為只要錯過一天,原本大量鋪貨的促銷商品將乏人問津,在服務供應鏈中只有一個標準,就是做或死(do or die supply chain),想在這個領域存活,就得遵守這個法則。

除了緊迫的時間要求外,物流業者還必須解決包括地區進口配額(特別是美國)、關稅、運輸等問題,為了盡量壓低產品價格,許多歐美廠商會選擇到印度、北非,或是中南美洲找服飾代工,因此,供應鏈的距離更長,不過,長距離並非這個供應鏈複雜的唯一因素,因為在生產過程,或是進出口通關過程,往往會有其他的意外發生。舉例來說,由於亞洲是服飾代工重鎮,因此許多業者在亞洲設立了集貨物流中心,可以將單一客人不同的服飾訂單匯集成專門的貨櫃後再出口,在等待的過程中,萬一其中有一、二張訂單的貨還沒到,可能就會延誤到其他已經在物流中心等候出口的貨。而且,就算停在物流中心的貨不表示就不會有變化,原本要出到歐洲的服飾,可能臨時收到通知要改出到美國。改變訂單出貨地址,在服飾業是家常便飯。

服飾的價格有便宜的和高端流行服飾,越是便宜的服飾,就適合做預測生產、大量生產;相對的,越貴的流行服飾越難預測,需求不確定性也很高。

全球第二大的流行服飾品牌 Hennes &Mauritz AB (H&M),是供應鏈管理上最特殊的,H&M店面的服飾,從來不會放超過一個月,因此可讓消費者永遠有新鮮感。H&M發跡於瑞典,但是其每年的營業額卻有70%都是來自海外,更令人驚訝的是,H&M完全沒有自己的工廠,而是與全球900多家的服飾代工廠簽長期合約,其服飾運輸有90%依靠海運與鐵路,所有的供應鏈主要活動也都是統一由H&M總部規劃、調度。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