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85期-2017年2月] 2017年的智能供應鏈 / 物流南向系列報導 3 紐西蘭

[國際物流] 物流南向系列報導 3 紐西蘭

 

南向

 

文章來源:編輯部

 

 

東南亞國家是新興發展的經濟體,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工廠,該地區共有11個國家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菲律賓、東帝汶,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人。東南亞國家2015年GDP:第一大經濟體印尼0.85兆美元;新加坡0.25兆美元;泰國0.37兆美元;越南0.16兆美元;馬來西亞0.25兆美元;菲律賓0.3兆美元;老撾、東帝汶、柬埔寨、汶萊和緬甸0.1兆美元,合計3.3兆美元。除了東南亞11國以外,此外,南向發展的國家還有紐西蘭、澳洲、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與不丹8個國家(※註:東帝汶尚未列為台灣南向發展國家),其中,紐澳的總人口約為2800多萬人,2015年GDP:紐西蘭為0.17兆美元;澳洲為1.3兆美元;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人民更加富裕,工業與流通的蓬勃發展將帶動物流的高速成長。以往,我們對於東南亞與紐澳等國家的物流發展情況,較不熟悉,我們特別邀請物流專家林沛傑 先生,蒐集各大專業媒體網站,有關東南亞與紐澳的物流資訊,經編譯後,提供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角,讓讀者能夠更清晰的瞭解。 (編輯部)

大家都知道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潛力以及龐大的市場,然而台灣資源、人力有限,必須優先尋求單點突破,也就是盤點這18個國家中,真正可以在二、三年內讓政府與民間有「著力點」的市場,然後由政府與民間、產業公協會等集中資源。以往的亞太營運中心,就是施政範圍過大,願景過遠,最後因為資源分散而一事無成;新南向政策的目標國家多達18國,對台灣而言相當於一場世紀豪賭,如果又是抱持分散資源、分散風險的方式,可想而知到最後又是一場空。

在新南向18個國家中,離台灣最遠的就是紐西蘭,紐西蘭不像東南亞國家缺乏基礎建設,相反的,在世界銀行排名中,其物流績效指標名列前茅。本期之所特別介紹紐西蘭,因為在南向18國中,紐西蘭、新加坡是唯二與台灣簽訂「經濟合作協定」的國家。

全國460萬人口,不到台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紐西蘭卻創造每人平均國民所得超過四萬美元,高出台灣一倍多。紐西蘭沒有強大的「內需市場」,離全球主要經濟區域也都很遠,根本沒有地理優勢可言,全球的製造業、金融業也從未青睞過這個國家,沒有人會在偏遠的南半球設轉運中心,紐西蘭靠的是自己,也徹底認清自己,發揮自己的優勢。

同樣是島國,紐西蘭也需要靠出口提振國內經濟,紐西蘭主要的出口產品不是高單價的手機、3C產品,也不是甚麼先進的電腦作業系統或是軟體,而是木材、農產品,光是農牧產品的出口比重就佔其整體出口的70%以上。紐西蘭的乳品、奇異果,在全世界相當知名,紐西蘭政府協助整合酪農業,統一生產、出口與行銷,避免國內重複投資與不必要的競爭,將所有資源用於國際戰場上,使紐西蘭成為第一大乳品出口國,全球高達35%的乳製品都是紐西蘭製造。

在運輸方面,紐西蘭政府強調三件事:效率、永續、安全,紐西蘭雖然自己有石油蘊藏,但是仍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目前至少有75%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特別是地熱發電),為了降低碳排放,紐西蘭的大眾運輸系統積極轉換成電力驅動,並且大力改善公路的路面鋪設,因為平穩的道路一方面可降低行駛噪音,一方面也可節省能源。

和台灣一樣,紐西蘭也是地震頻繁的國家,2010、2011、2016年都曾發生過超過規模七以上的大地震,因此紐西蘭政府特別重視供應鏈韌性( supply chain resilience)的議題,原因很簡單,紐西蘭以農產品出口為主要收入來源,而農產品最關鍵的就是運輸時效,如果發生地震,或是引發海嘯造成交通系統阻斷,農產品的供應鏈就容易受影響,因此在基礎建設面,紐西蘭政府不僅強化公路結構,也相當注重公路周邊的邊坡養護,並且在各大城市間規劃了緊急替代道路路線,設法降低地震對於交通的衝擊。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