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3期-2018年6月] 新零售為冷鏈注入新格局 / AI 物流系列報導Part 3/4 軟硬兼施

[專欄] AI 物流系列報導Part 3/4 軟硬兼施

 

AI 冷鏈配送

 

文章來源:編輯部

 

     所周知,冷鏈是供應鏈系統中最為耗能的環節,不論是冷鏈倉儲或是冷鏈配送,都有極大的改善空間。根據世界農糧組織(Food and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統計,全球每年約有16億噸的食物被浪費,這些浪費相當於7,500億美金,而且這些浪費尚不包括海鮮食物。食物浪費所造成的影響不僅是龐大的金額損失,這些食物最終不管是掩埋或是燒毀,都會再大量排放溫室氣體,使得溫室效應又更加劇。

     冷鏈物流是解決這類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案,特別是透過科技做到全程監控、即時應變,這也是世界農糧組織在農業3.0(ag 3.0)所提出的重點。現在已有許多企業發展出提升物流能見度(visibility)的軟硬體,例如使用GPS追蹤車輛行駛路徑與停等時間、使用手機APP查詢生產履歷、配送過程溫度發生異常時自動簡訊通知管理者,或是利用物聯網與雲端技術,使得監控訊息的傳播可以更即時,比起十年前,確實已有大幅進步。然而,如果沒有好好利用這些數據並找到改善機會,效益將難以充分發揮。

     舉例來說,「配送過程溫度發生異常時自動簡訊通知管理者」,這種技術目前許多軟體公司都知道怎麼做,許多先進的物流中心或是車隊管理系統也多有此機制,管理者看到這些錯誤訊息,是否知道究竟哪裡發生問題,問題核心根源是什麼,如何改善才能徹底解決這樣的問題,則是未來智慧冷鏈需要努力的方向。理由很簡單,人類可以快速理解異常狀況,但是人類無法處理大數據,或是在多維度的數據中找到關鍵因素。

     在本文系列報導第一篇我們曾提過,人工智慧發展有三大關鍵,分別是演算法、硬體加速器與訓練資料。演算法可以參考目前世界上已發表的論文加以修改;硬體加速器也已相當成熟,成本持續下降,一般零售市場都可買到,唯一有錢難買的就是「訓練資料」。訓練資料就相當於AI模型的素材,有好的訓練資料,才能確保AI模型在後續的規劃、預測時有良好表現,而這些素材,來自企業每日的營運數據。簡單的說,唯一可讓AI模型表現越來越聰明的,就是企業本身。

     物流企業的營運數據大大致上可區分為二種,一種是比較高層次,屬於戰術性資料,例如每天要處理幾張訂單、每張訂單訂購了幾種品項、訂購了多少數量,這類資料,大概每個物流企業都會有。

另一種屬於戰略性資料,簡單的說就是為了滿足一張訂單,在當時的環境下(例如當時的氣候、溫溼度),我們總共耗費了多少資源,這類資料需要特殊裝置記錄(例如物聯網裝置),是真正的大數據來源。隨著物聯網裝置、霧計算(fog computing)越來越普及,我們可預期在未來三年,這類的記錄數據會越來越多,但是,我們是否準備好這些資料的處理方式?以下我們將分冷鏈倉儲、冷鏈配送這二個環節探討。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