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4期-2018年8月] 2018大會專刊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 B+C 醫藥電商"服務力”專訪 360健...

[封面故事] B+C 醫藥電商"服務力”專訪 360健康網 CEO 陳華

 

醫藥電商 360健康網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一些醫藥電商不同的是,360健康在服務C端使用者的同時,也服務B端使用者藥企,使得企業在保證醫藥電商流量屬性的同時,更加突出服務的能力。醫藥電商逐漸從流量型向服務型平臺轉變,360健康在不斷完善現有商業服務模式的同時,更加注重深入行業,從醫藥、從業人員兩個維度,探求創新。

     2015年8月,360健康正式成立,並於五個月後完成了A輪融資一億人民幣。作為一家創業型、新生型企業,其CEO陳華將這十個多月的企業發展經歷形容為“孤掌難鳴”。從整個醫藥電商看,截至2015年底,中國累計有25家平臺,具有第三方交易服務平臺交易證照(國A證),106家企業擁有批發交易類B2B證書(B證),386家企業擁有網上零售類B2C證書(C證),但是與5,000多家藥廠、44多萬家藥店的體量相比,線上醫藥的參與者並不多。

從“孤掌難鳴”中崛起

     360健康於此時進入這一市場,雖然面對的競爭未必那麼殘酷猛烈,但政策環境仍然給了這個行業帶來不確定性。天貓醫藥館、1號店等三家互聯網醫藥第三方平臺,暫停網上零售試點進入經驗總結階段,平臺類B2C乃至整個醫藥電商,都蒙上了一層不確定陰影。但是,中國食藥監總局及相關部門對醫藥電商的發展還是在積極推進,行業也在各個層面對互聯網技術與醫藥零售的結合進行探索。

     困難中往往蘊含著機遇。陳華認為,受到中國醫院控制藥占比的醫改措施,醫藥生產企業如欲獲得更多銷量,則有挖掘終端市場的動力,電商在開拓終端市場、更深的偏遠地區方面具有較好的優勢。正如參與投資360健康的機構相關人士表示,“傳統藥企面臨一些比較大的挑戰,由於合規、銷售員數量減少,但同時業績指標沒有變化,那就意味著藥企需要在他們的銷售模式上做更多創新和嘗試,那麼醫藥電商也是他們必然會考慮的一個點。”

     另一方面,陳華坦言,360健康擁有龐大流量支撐,這為360健康打造一個導購平臺提供了強大基礎。作為360旗下企業,360健康承繼了360近四億的活躍用戶群體。得益於這一龐大用戶基礎,360健康旗下主要醫藥電商品牌360好藥上線,單日流量達到100萬人次,交易額突破10萬人民幣。

     作為2C藥品導購線上平臺,線上藥品安全是供應鏈中關係成敗的環節,由於利潤高,許多黑心商人不顧法律和道德,在藥品上面動手腳,而在網路的特殊環境中,作假更加容易。360健康採用邀約制與商家開展合作,以主動姿態尋求優質商家資源,與入駐商家完成準確的資訊對接;同時,利用已有的藥品電子監管碼,對藥品進行安全資訊追溯。針對線上銷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售假問題,360健康與中華保險展開合作推出“假藥保險”,完善線上售前、售中、售後的藥品品質安全管控。據介紹,包括健客網、康愛多、老百姓網上藥店、好藥師、益豐大藥房等174家合作商家入駐平臺;線上運營的類目有日常用藥、保健滋補、醫療器械、成人計生、隱形眼鏡、健康加點、母嬰用品、個護美妝等,在保證藥品品類齊全的前提下,堅持藥品為主、保健為輔的品類經營模式。

接入移動醫療,完善服務C端

     打造2C藥品導購線上平臺,難免陷入爭奪電商入口、以流量為核心的流量型電商舊窠,這成為醫藥電商參與者為數較少,實務中卻遭遇激烈競爭的直接原因。目前業內普遍的看法是,醫藥電商應注重從流量型向服務型電商轉變,360健康同樣在企業規劃中,闡述2C藥品導購線上平臺業務時,強調了“服務C端使用者”特性。

     據介紹,360健康在建設360好藥時,已經將優醫整合進入360好藥;同時與輕問診企業進行合作,鼓勵更多的醫生資源進入這一平臺。陳華認為,中國醫生存在著忙閒不均衡現象,不同級別醫院醫生與同一醫院內的不同醫生工作強度差異非常大;相關資料顯示,7.2%的三級醫院須承擔45.2%的診療服務,26.2%的一級醫院僅承擔6.4%的診療服務。因此360健康希望將醫生大量閒置的時間段集中至線上,以解決線上購藥過程中產生的醫藥諮詢需求。艾媒諮詢資料顯示,以掛號、輕問診為主要內容的中國移動醫療健康市場使用者規模已增長至1.38億人,同比增長率高達91.7%,360健康正是看中這一市場的發展潛力,尤其是其對360好藥,線上零售的溢出效應。

     陳華進一步解釋指出,藥品是特殊商品,購藥用戶的需求特徵非常明顯,使用者從生病、認知、就醫、確診到購藥是一個連貫的需求。“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基於用戶這種特性提供一站式的服務,而不是將多個功能割裂。”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