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62期-2013年4月] 冷鏈物流新挑戰 / 兩岸合作:冷鏈不冷

[觀點] 兩岸合作:冷鏈不冷

 

兩岸 冷鏈

 

文章來源:陳巨星 總編輯

 

冷鏈物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表明,人均GDP達到4000 美元後,食品、農水產品冷鏈物流業呈現出迅猛發展的特點。經濟發達的歐、美、加以及亞洲日本、新加坡、臺灣等地區冷鏈物流發展比較完善,冷鏈產品全程冷控,冷鏈市場已經形成,完全實現了食品從採收、貯藏、包裝、運輸、銷售都在冷鏈物流支援下到消費用戶的全過程。但到2012 年底,中國內地商用冷(藏)庫面積僅700 多萬平方米,冷凍(藏)能力只有500 萬噸;保溫車僅有4 萬輛,占貨運汽車的0.3% 左右;在全國總運行鐵路車輛3318 萬輛中,冷藏車只有6970 輛,僅占2%, 冷藏運量僅占易腐貨物運量的25%。中國每年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採摘、運輸、儲存等環節的損耗率高達25% 至30%,大約90% 的肉類、80% 的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製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保證的情況下運銷。

臺灣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建起了海運、公路、空運共同發展的綜合冷鏈物流體系,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實現了較好的銜接和配合,形成了與世界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冷鏈物流網路,深化了冷鏈物流的延伸服務及經營模式。目前臺灣有超過2,000 億元新臺幣的冷凍冷藏食品銷售市場,5,000 餘輛低溫配送車隊,每年有超過80 億元新臺幣冷凍食品配送商機。

2011 年兩岸在兩會框架下成立了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以天津和廈門作為大陸首批試點城市,啟動了一批合作專案。其中,廈門還專門出臺了推動兩岸冷鏈物流產業發展合作的實施意見,在經費保障、財稅扶持和用地優惠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

業界專業人士認為,未來將整合兩岸各大相關領域,包括從農業產銷、食品加工、物流中心、多溫配送到市場通路等企業,串接成一個完整的低溫物流產業鏈,通過兩岸合作,發展出國際知名品牌及大規模高階系統能力。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