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62期-2013年4月] 冷鏈物流新挑戰 / 兩岸冷鏈如何借鑒與發展

[特輯] 兩岸冷鏈如何借鑒與發展

 

冷鏈 冷鏈

 

文章來源:編輯部整理

 

依據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人均GDP 達到4000 美元後,低溫食品市場將呈現快速發展。1987 年臺灣低溫食品市場開始快速發展,冷鏈物流應運而生,如今臺灣冷鏈已達世界水準。此外,系統管理與科技應用發展完備,具備小而美的服務經驗。

有資料顯示,2010 年大陸人均GDP 已經達到4382 美元,這也標誌著冷鏈時代的到來;大陸現今已成為世界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但由於冷鏈服務與技術不足,因冷鏈問題造成的食品損失巨大。所以,借鑒臺灣冷鏈的經驗與模式是大陸不得不開展的一個課題。

依臺灣的統計,目前大陸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地區,累計至2010 年1 月底止,赴大陸投資共有37859 個投資項目,金額為834.2 億美元,占同期臺灣對外投資總額的57%;而依大陸的統計顯示,累計至2009 年11 月, 共有79743 個專案, 金額為492.8 億美元。事實上兩岸的投資金額統計均屬偏低,根據專家學者推估超過1 千5百億美元。所以未來兩岸的發展都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冷鏈產業也不例外。而兩岸冷鏈產業的發展也需在指導、學習與互利中發展與進步。

臺灣冷鏈物流發展成功因素


1. 政府積極推動:GMP、CAS、經濟部專案計畫的推動冷鏈體系(Cold Chain)使得食品的產、儲、運、銷、配、用,每一環節都能保持適當的溫度,以確保食品品質和衛生。從1989年CAS 政策的出臺到2011年兩岸冷鏈共同規範, 臺灣政府都積極推動兩岸物流發展。

2. 連鎖體系帶動:連鎖商店與餐廳積極強化連鎖體系多由總公司統籌,使用相同食品物流管理規範的營運管理系統;低溫保存的商品,需仰賴分散物流的作法,因此綿密物流服務網極為必要。臺灣便利商店一日四配、低溫一日兩配需求,已經發展出超強物流系統。

3. 專業分工需求:製造、消費與物流分工在原物料生產過程中,包括上上游、上游、上中游、中游、下游,製造、消費與物流進行分工合作。

4. 流通型態變革:物流中心營運、少量多樣流通型態興起物流網路更加單純化;專業分工,可以提升企業資金運轉效能,分攤營運風險;集中處理,可以提高物流作業效率,減少店面收貨次數;形成經濟規模可滿足少量多樣高頻的配送需求與設備投資。

5. 低溫食品普及:低溫食品占比提升至35%低溫食品管理原則是原料驗收後進行前處理、加工調理、急速冷凍、包裝、自主核對總和裝箱, 最後通過TTT(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即低溫貯存、低溫配送、低溫陳售。如今,低溫食品占比提升至35%。

6. 科技有效應用:資通訊、冷凍、辨識等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在品質管理方面,技術應用主要涉及全溫層物流中心、箱溫、車溫、門市驗收;在系統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決策支援管理平臺、跨國履歷追蹤管理、運輸全程監控管理、冷鏈規範與標準等。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