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60期-2012年12月] 服飾業全球供應鏈 / 台灣農產品銷陸之冷鏈課題

[專欄] 台灣農產品銷陸之冷鏈課題

 

農產品 冷鏈

 

文章來源:工業技術研究院 林欣宜

 

隨著 ECFA 簽訂實施,早收清單範圍逐漸擴大,關稅亦逐年調降;中國大陸方面在“十二五”計畫中也將強化產品質量安全列為重要任務之一,此為台灣農產品創造了有利的登陸條件。而兩岸開放速度加快,也伴隨著貿易量與銷售量能有顯著成長的期待。為讓台灣農產品以正常貿易形式進入中國大陸,常態的、穩定的、固定的在其主要大型通路中上架展售,勢必得先在中國大陸市場上開拓多元銷售網路,建立兩岸綠色通關碁石,並運用台灣冷鏈服務模式與經驗,搭配相對應的冷鏈技術與設施,建置新鮮、健康、安心的產品供應網,讓台灣農產品能以最佳的狀態登陸銷售。

台灣農產品產銷供應鏈所遇到的瓶頸與問題

兩岸自開放以來,台灣農產品銷陸一直是先試先行的重要產品之一;台灣水果甜度高、品質優,例如: 芒果、鳳梨、葡萄、蓮霧等廣受大陸消費者歡迎;此外,台灣的蘭花研發能力強,品種多元,尤以蝴蝶蘭、文心蘭等蘭花品質具有世界水準;再加上台灣長久經營外貿,不斷精進產品品質,因此,大陸消費者對台灣農產品有一定的偏好。但是,由於兩岸對於台灣農產品銷陸相關的配套措施與運作流程缺乏整合,尤其是對岸在儲存與運輸等相關冷鏈設備與技術的不足,以水果為例,曾有高達4 成以上的貨損。再者,由於農產品有保存期限的問題,因此在缺乏良好的物流與金流解決方案之前,通路的開拓皆以參加短期的展售會為主,以展覽或專案的名義,少量多樣地進口,以現場試吃試賣,或是提供樣品來提高產品曝光度和知名度,雖可找到有意願的經銷商,但卻無法依循正式正常貿易的方式接單,更遑論長期的供貨。

在物流部分,台灣高價的農產品可以利用空運來解決保鮮輸配問題,但一般商品則只能依賴小三通運作,這二種運輸模式的運費計算單位都以重量為主,所以不論哪種作法都必須付出高額的運費;另一方面對於成本的估算缺乏明確的依據,在售價上無法具有競爭力;而且缺少各品項的報關繳稅證明,也就無法在正常的銷售通路上架。為因應與克服這些困難,目前農產品銷陸改以預購方式進行,先估算可能供應的貨量,再回報給採購商進行預訂,雙方確認訂購、交貨與付款條件後,方開始進行集貨與出貨,以縮短商品銷售的時間與降低物流運送的成本。

綜合檢視兩岸農產品、生鮮品等冷鏈產品之交流貿易與流通輸配情形,台灣冷鏈品銷陸仍存在諸多問題,包含: 對岸之冷鏈儲運環境設施不足、通關時效障礙、檢驗檢疫與質檢缺口等問題。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