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5期-2015年6月] 醫療供應鏈物流SPD / 醫療器材產業供應鏈問題

[國際物流] 醫療器材產業供應鏈問題

 

醫材 供應鏈 醫療

 

文章來源:編輯部編譯

 

 

醫療器材(medical device)的範圍很廣,根據定義,醫療器材包括診斷、治療、減輕或直接預防人類疾病,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機能之儀器、器械、用具及其附件、配件、零件。因此從注射針筒、口罩到維生用的葉克膜、健康檢查用的磁振造影機,還有許多常見的醫療耗材(如點滴、酒精棉、紗布)…都是屬於醫療器材的範圍。

產業

即便今日科技發達,但不管是正物流或是逆物流,醫療器材產業的供應鏈都還是存在許多問題,最主要原因就是醫療器材業最關心的議題是「產品有沒有符合標準(compliance issues)」,有沒有通過安全測試,至於供應鏈內庫存過高、週期時間長、資訊不透通、庫存不準…,似乎不是高階主管的關鍵議題,畢竟醫療器材還是屬於高附加價值產業,如果真的把供應鏈變準、變有效率,高階主管反而擔心器材價格是否會因供應鏈效率提升而被迫降價。因此供應鏈管理議題相對於醫療器材產業而言,就相當於製造業考量溫室氣體議題一樣,總是看起來「可有可無」。而且因為醫療器材總是面臨許多政府管制與法規標準的問題,一般的3PL要切入也沒那麼容易。

醫療器材業也是政府管制最多的,除了管制規定多,而且可能每年都會不斷加入新的管理規定,單從物流的角度來看,這些管理規定可能會影響到人員的重新教育訓練、物流中心內部的動線與儲區規劃、資訊系統的功能擴充、運輸過程的監控…等,簡單的說,可能今年剛因應政府新規定所做的一切改善措施,明年又要改了,而且不改不行。

醫療器材的供應鏈在許多方面和藥品都是不同的,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藥品最重要的管理重點就是溫度與先進先出管理,一但藥品從物流中心配送到醫院後,大概就不會再有物流的相關需求了,而藥品的逆物流絕大部分就是安全的銷毀;但是醫療器材不一樣,運送醫療器材有時需要縝密的規劃,以及嚴謹的消毒、安裝程序。

中國、印度、巴西是目前醫療器材業公認的新興市場。不過,新興市場也不是那麼好進去,因為基礎建設可能不足,或是法規限制。很多地方甚至是採用比較危險的「貨到付款」方式。

  

 

問題

醫療器材末端的「客戶」可能有一般民眾、連鎖藥房、零售通路等,但是最大宗的消耗單位還是醫院。連鎖藥房或是零售通路的問題反而不大,因為透過銷售系統(POS)就可以知道庫存耗用狀況,醫院的問題就不是那麼單純了。首先是醫院的庫存數量是高度不準的,因為醫院的主要目的是救護,而且大多是醫生說了算,如果使用太過嚴謹的物料領用程序,可能無法滿足醫院的現場運作。

其次,醫院也沒有類似物流中心的手持系統,可以精準記錄醫療器材施用狀況,絕大部分還是使用傳統的紙本記錄,畢竟護士人員不像物流中心有那麼多時間逐一輸入物料耗用。有些醫院甚至彼此間會互相調度庫存使用,因此,只要醫療器材離開物流中心後,整個庫存管理、批次管理就很容易變成脫韁野馬,再加上整個醫療器材供應鏈上下游不像零售業有較深入的資訊流整合,醫療器材供應鏈的資訊流透通度(visibility)是很差的,導致供應鏈每個環節為了提高服務水準都備了較多的庫存,但是訂單往往無法被及時處理、配送,也有很高的訂單缺貨率、嚴重的供應鏈長鞭效應問題,甚至到最後醫療器材過期而需報廢,就這樣週而復始,每年浪費的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