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消費者的“小確幸”廈門見福超商如何做到?-專訪 廈門見福連鎖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利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街邊常見的便利店,總是不斷地以“溫度和鮮度”為我們創造不經意間的幸福。台灣便利店的動態我們耳熟能詳,我們特別前往廈門專訪了「見福連鎖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利」, 看看這家後起之秀,學習了日本與台灣便利店的管理經驗,融入中國本土的消費型態與自我的管理理念,創造出不弱於台灣的便利商店。
• 見福便利店小檔案
創始:2006年
門店數:2521店
主要分佈:福建省內,並佈局江西、四川兩省
員工人數:近萬人
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佈的2023中國便利店百強榜位列第12,福建省便利店排名第1位。
確立鮮食製造
打造差異化優勢
低買高賣,這是傳統商業零售的核心邏輯和運營關鍵。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這種最簡單最原始的方式,已經無法為消費者創造新的價值,也對企業的穩定經營有了更多的挑戰。
「最簡單粗暴的做法就是讓供應商承接壓力,不斷壓低銷售和採購的價格,但這種內卷(業內的激烈競爭)的方式很容易讓企業脫離零售企業變為商貿企業,而且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持續的。」廈門見福連鎖管理有限公司(全文簡稱:見福)創始人、董事長張利鄭重地說道,「我們希望通過從供應鏈升級的角度,來探索從單點盈利向多點盈利的轉型。」
於是,見福決定將自身定義以科技為驅動的製造型零售企業。不過,「製造什麼」是見福轉型路上的一個重大的十字路口。張利表示,在對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便利店業態考察和學習後,決定以「鮮食」為核心,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和更旺盛的企業生命力。
與國際市場的差距
不過,中國大陸的市場和消費者相比於日本和臺灣地區仍然有著一定的區別,包括便利店企業的發展背景也不一樣。眾所周知,日本7-11、全家背靠三井物產、伊藤忠商事等大財閥,在各個層面都能夠獲得充足的支持。而中國便利店企業大部分都沒有如此過硬的背景,所以不能完全學習這些老牌便利店品牌的發展模式。「不能照貓畫虎,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張利鄭重地說道,「所以我們建立了鮮食工廠、烘焙工廠,並研發了燉菜、無糖麵包等不同產品,以此建立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據透露,目前見福鮮食產品的比例,在門店銷售產品的占比達到了30%左右,未來見福還將持續提升鮮食產品的比例。此外,見福便利店的門店面積與裝潢布置,不如日本與台灣般明亮、整潔與豐富,據了解,這也是要融入當地的生活消費習慣。
從批發型零售
向製造型零售轉型
供應鏈的重構與升級,也是支撐見福從批發型零售向製造零售轉型的關鍵。隨著供應鏈整體被拉長,需要見福能夠擁有管理從原材料到銷售終端的運營能力,打通一、二、三產。「數據是管理的關鍵抓手,如此長的鏈條所產生的數據,肯定不是人力可以完成記錄和分析的。」張利鄭重地說道,「因此我們必然要進行數位化的升級。」
從IT到DT再到AI
萬丈高樓平地起,一磚一瓦皆根基,數位化也是如此。見福首先完成了IT資訊化的建設,通過IT系統實現了從銷售、物流、生產等各環節訂單管理的數據收集。然後見福以這些數據為基礎,進行數據化的分析,並逐步引入AI等先進技術輔助決策,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的運營效率和品質。「從IT走向DT,再走向AI是必然趨勢。」張利總結道,「這幫助我們完成了從客戶零售端到製造端,再到科技驅動的三級跳,實現了我們的定位。」
數位化提升效率
保障「流動」核心
數位化科技對於供應鏈管理效率提升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對於見福等以鮮食產品為核心的便利店企業而言是核心挑戰之一,即大部分鮮食產品只有3天,僅通過人力去確認和管理產品的效期不僅容易出錯,也容易造成更多的浪費。於是見福將銷售端的POS系統與生產端的資訊化系統進行打通,獨立研發了食安管控系統,有效地避免了即期商品的銷售問題,並保證了食品安全,這對於企業的運營十分關鍵。
另一方面,對於零售行業而言,「流動」是運營的核心,而內核是如何有效降低高庫存和缺貨狀態。對此,見福通過數位化管理有效地降低了庫存,提升了資金的周轉效率,同時也通過對每日的銷售訂單分析,對相應的產品從生產訂單開始進行調整,優化訂單結構從而降低缺貨成本和庫存成本等。
張利進一步分享了見福目前在數位化方面的戰略。
第一是會員管理。零售的三大要素是人貨場,所以企業服務好客戶是最基礎的。因此,見福希望通過數位化為每位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從而形成更強的客戶黏性。
第二是產品研發。製造型零售企業自然要去做商品研發,這就是見福的大單品戰略。通過數據化來分析客戶需求,從而集中資源和精力進行大單品的研發,鞏固自身差異化優勢,也是見福的重大轉型之一。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更多精采文章
- 觀點 CO.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
- 專欄 打造零售新質生產力 供應鏈物流是關鍵
- 專欄 休閒零食的供應鏈物流標準化建立與執行-專訪 湖南零食很忙商業連鎖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監 覃擁
- 專欄 燈塔工廠系列工廠6-燈塔工廠引領食品企業變革 從傳統到創新的轉型之路
- 封面故事 農產品是推動冷鏈物流發展的關鍵嗎?
- 封面故事 預製菜發展標準公布 冷鏈物流如何把握機遇?
- 封面故事 零售企業的ESG 觀察
- 國際物流 YAMATO 40 年來的運輸改革帶來哪些改變-與日本郵政的合作似乎進展得驚人地快
- 國際物流 越南概況與投資機遇
- NEWS 永聯物流開發OMEGA 全亞洲最大智慧倉儲 啟動智慧物流解決方案
- NEWS 全家便利商店投資新竹湖口全溫層物流中心
- NEWS 爭鮮餐飲集團規劃投資逾63億元 在桃園興建新廠及雲端智慧管理系統與自動化倉儲
- NEWS 小北百貨砸10億元在新竹蓋智慧物流中心
- NEWS FANCL因應物流2024年問題 取消購物“免運費”
- NEWS ZOZO TOWN 試行「慢速交貨」
- NEWS NewCold 投資加拿大亞伯達省南部冷鏈設施
- NEWS 印度冷鏈物流成長的阻礙原因
- 專欄 AI 應用系列報導之一-智慧採購
- 封面故事 食品和飲料供應鏈 挑戰、趨勢及如何創新
- 市場點擊 2024 春季日本物流考察團報告
- 市場點擊 GLCT 台灣全球商貿運籌發展協會ESG物流永續獎 特別報導-第二屆「ESG 物流永續獎」頒獎典禮 看見綠色永續新經濟
- 專欄 從2024 數據看中國大陸物流發展趨勢
- NEWS 亞馬遜大力投資快速物流 提高單日送達率
- NEWS 新加坡YCH Group 在日本福岡機場 設立新物流中心
- 專欄 從數位化供應鏈看雀巢的可持續實踐道路-專訪 雀巢大中華大區供應鏈及採購資深副總裁 李段贏
- 焦點報導 以冷凍母中心的構想 推進製販配改革 —Access 冷凍母中心
- 封面故事 再探零售超級艦隊自建智慧供應鏈物流-專訪 利群集團副總裁 狄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