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29期-2024年6月] 調理食品是冷鏈發展的新動力 / 食品和飲料供應鏈 挑戰、趨勢及如何創新

[封面故事] 食品和飲料供應鏈 挑戰、趨勢及如何創新

 

供應鏈 物流 智慧物流

 

文章來源:文/臺灣全球商貿運籌發展協會 福建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學院 徐志宏 美國SOLE國際物流協會臺灣分會 鄒伯衡

 

        競爭激烈的行業中,食品和飲料供應鏈必須投資新技術和更具彈性的物流才能保持領先。面對Covid-19新冠疫情的衝擊剛剛結束,食品和飲料製造商繼續面臨供應鏈彈性的挑戰與客戶需求不斷變化、地緣政治衝突造成的持續破壞,以及通貨膨脹和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危及彈性。此外,不斷上漲的能源、運輸、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對全球的食品和飲料產業的營運都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這種不確定的經營環境讓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及其供應商在交期、速度與財務上捉襟見肘,導致買家需要更長的信貸時間,而供應商則需要更快的付款速度。因此,該產業對優化營運的供應鏈與運輸解決方案的需求不斷增加。食品和飲料製造商還需要能夠提高供應鏈可視性、簡化流程和績效優化的技術。這些策略共同有助於建立更具適應性、靈活性和彈性的供應鏈。

檢視食品和飲料產業面對的供應鏈挑戰包括如下:

        1. 資源短缺成為新常態
        食品和飲料製造商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例如,俄羅斯與世界上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之一烏克蘭的爭端,引發了玉米、小麥和葵花籽油等資源的出口短缺和價格波動。對於食品製造商來說,這些短缺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延誤,這可能會極大地影響客戶滿意度和利潤。食品和飲料供應鏈也難以填補倉儲人員和司機等關鍵角色,導致交貨延遲。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 2021 年的一項調查,近一半的食品和飲料產品供應商也將留住人才視為首要挑戰。

        2. 產業利潤與成本控管
        除了原材料和勞動力短缺之外,燃料價格上漲、通貨膨脹、高利率和需求供應鏈技術的價格也正在影響食品和飲料製造商的利潤。目前全球正面臨極端氣候和各種大自然的威脅,包括地緣政治、地震、乾旱、暴雨、洪水和熱浪的衝擊,都將推升農民的生產成本,估計未來全球糧食供應短缺的現象將更加劇。食品和飲料必須在不犧牲銷售業務和生產效率的情況下,找到降低成本的方法。

        3. 不斷變化的客戶需求
        疫情的封鎖從根本上改變了消費者對食品和飲料產品的偏好、價值觀和生活態度,更加重視養生與健康,對於食材有更多的要求,選擇上也更為謹慎。盤點使客戶的期望將朝向下列方向:
                (1) 更快、當天送達。
                (2) 各種數位和全通路購買選項。
                (3) 個人化體驗和產品。
                (4) 場外餐飲服務。
                (5) 注重健康的選擇,包括合適

        溫度的冷鏈產品和提供可追溯性的產品。

        食品和飲料製造商必須快速調整產品並駕馭更複雜的庫存單位 (SKU, Stock Keeping Unit) 和訂單管理流程。此外,想要保持全球競爭力的公司必須制定位於亞洲與太平洋地區等溫熱帶國家市場的成長策略,該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從歐洲國家進口的農產品增加了一倍多。為了抓住這個機會,製造商必須將亞太地區的產品運銷和消費者趨勢納入其供應鏈。

        4. 供應鏈彈性的要求
        近年來機器人生產技術和設計的進步,改變生產線運轉模式,成為食品與飲料業者發展重要力量之一。然因許多加工製程自動化不易,廠商應用機器人速度較慢,因此採取逐步導入策略,預期未來智慧化科技的應用將改變食品製造業的樣貌,高科技與智慧化的導入,將使食品產業的生產設備體積更為精巧、靈活,生產製造效率、彈性與客製化能力更為提高。此種優勢最有可能在自動化食品飲料生產線獲得實現與應用,藉由優化生產流程的效率和可靠性,平衡所有零組件的速度,停機時間得以降低,整體設備運轉效率因而大為提升。另外,食品從原料採購至生產製造等龐大資料,藉由物聯網使得生產設備自動、即時蒐集各項數據,並上傳至雲端平台運算,協助食品業者節省大量資源和縮短決策時間。綜合以上的各項挑戰,表明食品和飲料產業必須建立和維持更具彈性的供應鏈的持續努力。製造商面臨著保持敏捷性、滿足新客戶要求、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鏈中斷的壓力。

食品與飲料業者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面對產業供應鏈發展趨勢,包括:

        1. 進入實質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是幫助解決食品和飲料供應鏈挑戰的主要趨勢之一。投資數位技術是提高供應鏈效率、支持業務成長和提高利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正在幫助食品和飲料供應鏈利用數據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