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9期-2016年2月] 宅配快遞是流通的命脈 / 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之展望

[專欄] 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之展望

 

冷鏈 低溫

 

文章來源:兩岸冷鏈物流技術與服務聯盟 郭儒家 執行長

 

冷鏈物流的興起–全程保鮮保證

低溫食品(鮮食、冷藏、冰溫、冷凍、超低溫等食品之統稱)滿足現代民眾健康、安全、簡便、異質性的生活需求,依據西方發達國家經驗,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後,低溫食品市場呈現快速發展。由於低溫食品相當注重保存環境條件,從農林漁牧材料取得、工廠製造與儲存,運輸出工廠後的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運輸、配送、販賣到消費者手中的各層作業環節都必須施以嚴格溫度控管,才能維持食物原來的品質與價值,因此賴以維繫全程(從農場到餐桌)食品品質與衛生、保證吃的安心與健康的冷鏈物流(Cold Chain)系統便因應而生。

除了農產品、低溫加工食品之外,藥品、疫苗、化學材料的特殊商品也都是冷鏈物流的應用範疇;此外,冷鏈物流還得整合商流、物流、資訊流、金流等機能活動才能發揮其系統綜效。

 

兩岸冷鏈物流發展比較–台灣成熟,大陸躍起

全球冷鏈市場以歐美及日本發展的較為完善,以這些地區而言,雖然低溫食品佔總體食品比率約為35%,其中有90%以上的低溫食品儲運符合冷鏈要求,東歐部分也達50%的比例。

台灣低溫食品市場在1987年後開始快速發展,冷鏈物流因應而生,如今達世界水平;不僅在系統管理與科技應用發展完備,同時也建立了完善的產業分工架構,具備小而美之服務經驗。不過,台灣內需市場與業者規模較小,無法掌握規模化與多元決策之效率與效益;也面臨著消費者要求吃的更安心、安全的環境,更要特別在國際市場的開放與電子商務時代的來臨所必須面對未來市場變化與衝擊;台灣冷鏈物流已進入激烈競爭的時代!

反觀對岸大陸,2010年人均GDP已經達到4,382美元,標誌著冷鏈時代的到來;如今成為世界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預估2020年冷鏈物流產值可達2.2兆元),其目前低溫食品占比僅20%、冷鏈使用率甚低,因冷鏈服務與技術不足,冷鏈問題造成食品損失甚巨(超過5000億/年),且因人口城市化規劃、食品安全重視,尚無妥善冷鏈整體解決方案,故大陸在其十二五與十三五計劃中,皆將冷鏈列為重點產業之一,並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冷鏈物流產業,此為我不能忽視的新興市場。

 

兩岸冷鏈產業合作推動與成果

2011年2月經濟部「兩岸產業合作策略小組」已選定冷鏈物流為兩岸優先合作產業之一,並於2011年11月4日責由工研院領軍,帶領台灣業者成立「兩岸冷鏈物流技術與服務聯盟」(目前已有254家會員)。策略上,結合台灣長期在冷鏈物流上所累積的軟實力(台灣精神/關鍵智財與技術/運籌人才與系統/管理品質),依據大陸所設定的冷鏈市場發展目標,挾物流與商流實力,善用大陸深具吸引力的冷鏈產業發展優勢(市場、資源、土地、資金、低成本生產),發展出足以進攻國際市場的冷鏈服務品牌,透過品牌的延伸與規模的厚植,進而減少全球布局之成本,快速提升整體競爭力。行動上,透過ECFA兩岸經合機制,藉第一階段的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城市(天津與廈門)作為”城市物流”與”兩岸流通”模式的試點,以合作規劃→合作建置→合作營運的步驟,採取企業試點(提升產業鏈)與園區綜合試點(群聚兩岸業者)的行動方案,建立國內產業邁向規模化與品牌化發展的機會。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