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79期-2016年2月] 宅配快遞是流通的命脈 / 未來供應鏈

[專欄] 未來供應鏈

 

供應鏈

 

文章來源:大數據運籌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 林沛傑

 

 

供應鏈的改善永無止境,每年也都會遇到新的問題,不論是經營者與消費者,都是追求相同的目標:成本是否降低、時間是否縮短、服務品質是否提升。整體來說,大概每五年,供應鏈系統必須做較大幅度的檢討改進,所謂的大幅度,並不是說就單一績效指標去做較大比例的改善,而是重新思考流程的意義與必要性。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掃地的清潔人員,或許一開始用掃把掃地,二年後進步到使用吸塵器掃地,五年後,我們就應該思考:「如何讓垃圾減量,甚至不會再有垃圾落地,因而可以不需要掃地」。

每個供應鏈體系遇到的大環境都是一樣的,在未來十年內,或許談「無人機配送」、「自動駕駛車配送」、「全自動電商揀貨物流中心」這些概念還太早,但是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科技,在這些科技真正普及之前,供應鏈經營者必須先檢視目前大環境,調整本身的體質結構,才能逐年達到未來供應鏈的美麗境界。以下我們提出四個體質調整的重點領域,這些調整都不是短期改善計畫,而是屬於脫胎換骨型的調整,其目的是可用更好的供應鏈結構,形成一種更穩健、具韌性的供應鏈:

 

重視溫室氣體排放

在以往,或許有好的資訊系統與作業流程、制度,就可以搭上大廠的供應鏈,但是現在,還得在溫室氣體管控上多加著墨,因為高碳排的供應鏈,代表的是較高的能源與資源耗用,這樣的供應鏈在面對油價攀升時,將會變得脆弱不堪。

要降低供應鏈溫室氣體,可以最快達到效果的做法,就是透過資訊改善「錯誤與不合理」的流程。以配送為例,如果A配送體系「一次配送成功」的比例達到90%以上、B配送體系僅有80%,表示B配送體系有許多無效率的二次、三次配送,才能將商品送給消費者;或是因為駕駛員的配送路線沒有做最佳化規劃,導致配送路線多繞路,這些都是屬於錯誤與不合理之處,就這些面向進行改善,短期就可看到顯著的成果。

而為了因應各國逐漸重視的碳排放議題,物流實體資產(包括車隊、物流中心)都應該開始計算整個服務過程的碳排放,特別是運輸過程,有時候僅計算配送里程,可能會被誤導,因為從表面數字看起來,會認為平均每次配送服務的里程數下降了,但切換成「碳排放」的角度再看,就會發現真正的配送運作績效。這個概念很簡單,就好像二部車,一個配送平地、一個都配送山區,假設二部車每年的行駛里程都一樣,再計算二部車的碳排放量,就會發現配送山區的車輛碳排放量會較高,主要原因就是山區必須使用低速檔行駛,且上坡油耗較大、山區路面崎嶇,導致輪胎耗損,以及車輛保養的頻率必須增加。因此,利用碳排放的數據來管控配送績效,才能真正反映事實。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