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2期-2019年12月] 流通+EC 新世代物流 / 電商諸侯的廝殺 物流該怎麼辦?

[專欄] 電商諸侯的廝殺 物流該怎麼辦?

 

電商 物流 互聯網時代

 

文章來源:文/主編 海貓貓

 

當下,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一位樂意體驗和享受新興事務的主編,海貓貓自然也是網上購物達人。同時,作為一名供應鏈和物流領域的資深主編,海貓貓對電商的供應鏈和物流發展也格外關注, 在電商市場的廝殺中,物流就好似行軍的糧草。

    自跨入互聯網時代後,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競爭就從未停止過,也不斷將市場推向一個又一個高峰。尤其是淘寶崛起之後,京東、唯品會、當當、蘇寧等知名電商紛紛找準切入點並在市場立足腳跟,此外本來生活網、聚美優品等小眾電商也憑藉自身的優勢擁有了一席之地。

    拼多多的出現,打破了電商市場漸趨穩定的格局。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6月,淘寶(阿里巴巴)仍然佔據了中國電商零售市場58.2%的比例,京東商城以16.3%位列第二,而第三則是于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儘管拼多多只有5.2%的市場比例,但其強勢殺入的態度和迅速增長的市場不得不讓阿里、京東擔憂,尤其是拼多多背後有騰訊這樣的金主。加之目前中國市場流量新增有限,用戶數量已經趨於穩定,這意味著為了爭奪更多的市場,各路諸侯將迎來更加激烈的廝殺。

 

注重購物體驗推動物流建設

    除了更為複雜的讓利措施和更頻繁的促銷活動,購物體驗也是電商一直關注的重點和競爭的利器,其中物流更像是保證諸侯在戰場無往不利的輜重糧草。例如京東商城在誕生之初就確定了自營物流的經營策略,這一舉措受到了消費者們的好評,此後各路電商在物流領域的動作不斷,例如阿里創建菜鳥並重資入股“通達系”,品駿快遞實現社會化,再到如今的京東快遞獨立、拼多多推出電子面單。可以說,每個電商平台都沒有放過任何一個能夠提升服務水準、效率的領域。

 

電商物流的“難”

    電商對物流的重視自然也帶動中國物流的發展,尤其是在電商物流領域,快遞產業作為代表在短短時間,便達成了包裹量世界第一的壯舉,但是在這背後,卻也有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無奈。

 

龐大的市場導致無序競爭

    電商龐大的業務量在帶動物流相關如快遞、倉儲、設備等領域企業快速成長的同時,電商企業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對物流服務企業在價格方面形成了打壓,而且在電商市場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物流服務企業們為了贏得更多的訂單也不得不採取“價格競爭”等手段。此外,電商們為了保證物流服務品質,也在不斷地開始自建物流,進一步壓縮了第三方物流企業們的生存空間。

 

謀求自動化帶來的盲目

    在電商自建物流、對物流效率要求提升,以及人工成本、發貨量增多等多重因素下,電商物流開始謀求更多自動化和智慧化。尤其是菜鳥智倉、京東“亞洲一號”等標竿性智慧物流中心,更是掀起了電商物流們對智慧化的探索熱潮。這股熱潮在推動智慧物流裝備領域發展的同時,也為該領域的企業帶來了些許盲目。

    首先,不少企業盲目追求和鼓吹自動化、智慧化的優勢,導致部分企業提供的服務和解決方案與需求不匹配。其次,由於起初不少用戶企業對智慧化和自動化投入處於觀望階段,所以裝備企業紛紛選擇知名用戶企業合作來獲得背書,繼而梳理自身在市場中的品牌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由於頭部客戶的需求量大,導致不少企業認為頭部企業,是更值得開發的客戶,而忽略了中小型客戶市場。

    但是,隨著頭部客戶如阿里巴巴、京東等客戶的業務量穩定和投資飽和,加之此類企業自身孵化了不少物流裝備企業服務於自身和市場,所以對於物流裝備企業而言,緊盯頭部企業的做法已經不那麼合時宜。那麼,應該往哪個方向看呢?

 

“下鄉”+多元化成未來趨勢

    當然還是要看中國電商市場的發展。2015年拼多多的崛起,讓人們意識到了二三線城市的消費潛力。以拼多多和京東兩家企業使用者地區分佈占比為例,拼多多一線城市用戶比例僅占7.56%,京東則為15.68%,二三四線城市兩者的比例分別為27.71%、23.13%、41.6%和34.22%、20.05%、30.05%。不難看出,拼多多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幾年成為中國第三大電商零售平台,正是依靠了“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此外,近年來“淘寶下鄉、快遞下鄉”等電商、快遞企業紛紛啟動鄉村戰略,這也表明了這些企業對於二三線城市消費能力的肯定。

    接著是電商的多元化。如今,電商形態除了淘寶、京東、唯品會、聚美優品等平台型和垂直型電商,微商、社區團購等形式也開始逐漸壯大。據統計,2017年中國微商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5225.5億元人民幣,儘管不能與萬億市場的傳統電商相提並論,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到微商的潛力和前景。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社交軟體等對於商業的支援和對交易過程的規範及管理,微商已經擺脫了以往的不良形象,也從個人賣家更多地轉為B2C模式。此外,品牌的電商化也已經成為事實,不少企業已經有能力擺脫傳統電商平台開展自身的電商業務,例如夢潔家紡、歐瑞蓮等時尚品企業,紛紛打造了不依託第三方平台的電商業務。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