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2期-2019年12月] 流通+EC 新世代物流 / 助力消除“萬惡之源” 物流能做什麼?

[封面故事] 助力消除“萬惡之源” 物流能做什麼?

 

庫存電商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庫存是萬惡之源”,這句話在時尚品尤其是鞋服行業已經成為了真理。而經歷供給側改革的鞋服行業,依舊在為去庫存而努力著,“庫存電商”也隨之風生水起。

本文可提供從事時尚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一個啟發—是否可以搭建一個去庫存的平台,協助貨主去庫存,讓貨主與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更緊密的結合,也讓物流服務的價值提升。

 

庫存高、周轉率低

鞋服產業求變

    鞋服行業的庫存問題由來已久。據艾瑞諮詢發佈的相關報告顯示,僅以2018年1~4月為例,成品庫存率排名中,12大行業明顯超過中國供給側工業的平均水準,其中服裝行業排名第7,比平均數高了3.1%。在中國A股上市公司各類存貨流轉情況中顯示,其中服裝行業存貨周轉天數為205天,存貨周轉率1.75,而服裝可銷售的壽命大部分集中在2~3年。這意味著除去一些功能性和季節性的服裝外,中國大部分服裝有大半年在貨架上,度過了將近1/5的生命時光。相比之下,母嬰與日化品的周轉率高達10.75。極低的周轉率加上較短的銷售壽命,服裝行業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

 

傳統清庫存方式乏力

    與之對應的,是傳統清庫存方式的乏力。無論是採用企業內購、公開打折銷售、銷毀、委託協力廠商庫存清理公司處理,都會存在各自的弊端,要麼企業員工數量有限,無法消化,或是資金回籠少甚至沒有流入,更嚴重的是還可能造成品牌形象受損以及影響品牌議價能力,也浪費了此前品牌行銷的投入。

 

新模式效果見微

    當然,鞋服品牌們也紛紛引入“新零售、全通路、定制化”等理念,希望能夠通過線上通路來帶動庫存銷售,但是由於線上通路資訊傳播迅速、獲客成本相對較低,往往容易成為新款發佈的主戰場。同時線上業務對採取加盟式的連鎖品牌線下業務,構成了一定的衝擊,導致不少品牌商,只能分別推出線上和線下款式,這些不僅不能加速庫存的消化,反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庫存。此外,不少品牌還採取了“F2C”等模式,目的就是為了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庫存,例如此前火熱的定製西裝、T恤等等。

 

應運而生的庫存電商

    於是,“庫存電商”橫空出世。作為最早的庫存電商之一,唯品會從誕生之初就飽受質疑,一個靠打折和售賣庫存的電商,能夠有多少持久力?而如今隨著唯品會的上市以及逐年財報的公佈,其發展也證明了“庫存電商”這個行業的力量。據唯品會財報顯示:2018財年全年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為21.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19%,營業收入為845.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93%。

    而另一家企業〝愛庫存〞,更是在創立之初就直指庫存,打造S2B2C模式,説明品牌大批量地消除庫存。自2017年9月上線,經歷短短一年,就在資本寒冬中先後獲得了5.8億元人民幣和1.1億美元的融資。

    由此可見,無論是資本表現還是市場需求,確實給庫存電商這個領域的企業樹立了極大信心。而且,從庫存電商的運營情況來看,庫存電商雖然是以“庫存”為主,但還是為行業上下游整合提供了助力,同時也通過大數據等手段回饋前端市場,尋找更精準的增量。此外,庫存電商幫助不少品牌打開了三四五線城市的市場,實現了品牌的通路下沉。對於不少品牌商而言,三四線市場的消費群體雖不足以支撐高複購率,卻依然能夠憑藉低頻次多客流量形成一定的市場,加上品牌進入這類市場,同樣需要考慮門店、人員等投入成本,因此此類市場頗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味道。而庫存電商的出現,既解決了通路的問題,也解決了價格和品質的問題,也算是一種多贏的模式。

 

物流是重要投入課題

    更重要的是,庫存電商對於物流體系的建設,同樣投入了不少的精力。最典型的莫過於品駿快遞。作為唯品會旗下的御用物流,品駿快遞不僅滿足了唯品會自身的物流需求,還實現了社會化服務。據瞭解,目前品駿快遞已經能夠提供快遞服務、倉配一體化服務、幹線運輸、航空貨運、物流地產等多個領域的核心服務,並且在華南、華北、西南、華中、華東、東北地區設立六大倉儲中心,總面積超200萬平方米;同時,自建網點4,000多個,現有員工30,000餘人,年投送包裹超2.9億件。預計2019年,公司員工將突破80,000人,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

  〝愛庫存〞亦如是,根據客戶選擇的服務如戰略合作、入倉代銷、平台代銷、整貨買斷等,分別提供整體的庫存解決方案、由〝愛庫存〞協助品牌商對存儲在其庫內的商品完成分揀並發貨,以及貨品在品牌方處,由品牌方完成貨品分揀,〝愛庫存〞安排物流上門取貨,甚至愛庫存直接購買整盤庫存,貨品發至〝愛庫存〞倉庫等服務。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