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藏在“PI 實物互聯網”名稱 翻譯背後的物流新理念
文章來源:文/馬宏 棋盤資本創始人
在物流供應鏈領域,改變世界的力量往往並非單純源於高科技,而深藏於行業共識與標準之中。實物互聯網(Physical Internet簡稱PI,注:本刊以往將其譯為“實體互聯網”,或物理互聯網,皆為同一事物不同表述;現統一稱為“實物互聯網”)概念自誕生以來,引發了全球對物流行業的深度思考與變革探索。在兩岸,隨著市場建設推進、降本增效需求凸顯,實物互聯網的發展恰逢其時。
如何準確地翻譯 Physical Internet,實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人揣測,它可能源於一次翻譯的“翻車事件”:在某場中外交流會上,中方專家談及“物聯網”,“ 三腳貓”翻譯沒有翻成專業的Internet of Things(IoT),而是按照字面猜想,直接翻成Physical Internet。這一下就把老外給整懵了。經過一番溝通,誤會得以消除,但Physical Internet(PI)一詞,卻給外方專家帶來很大啟發……
聽上去煞有其事,實在卻是任何發明創造都要和“大中華”硬扯上關係的臆想。
PI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06年6月期的封面文章上,作者是該刊的著名編輯保羅·麥基裡(Paul Markillie)。
概念源自麥基裡對互聯網發展的逆向思考—數位互聯網(Digital Internet)正是受到郵政物流系統的啟發,名曰“資訊公路”—麥基裡追根溯源,把在全球流轉的貨物商品,想像成在互聯網上流轉的資訊;把公鐵海空相連的全球物流網路,想像成實體物理空間的互聯網:“商品就像互聯網上的資訊,在世界各地通過各種運輸方式快速地流轉。”
於是,麥基裡“寫意”地創造了PI這個詞—現在比較通用的中文翻譯,叫作“實物互聯網”。
實物互聯網絕非物聯網
那個想當然的PI來源故事,很容易讓人按照字面望文生義,將“實物互聯網”與“物聯網”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舉個例子,一個人酣睡在智能床上,端坐在智能馬桶上,其心跳/ 呼吸/血壓/肝腎/血常規,甚至飲食/運動/工作狀況乃至心理波動等數據指標,被自動採集並進行系統分析處理。這些指標數據不僅被即時記錄並自動生成個人健康走勢圖(未來個人健康狀況分析,將是“以人為本”地根據個人自身歷史數據的縱向監測,而非如今“教條主義”般對照大眾平均數的橫向比較),而且被自動傳輸到廚房,廚房據此並結合個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偏好/風俗文化乃至當天的排程等數據,自動生成當日訂製菜譜,並發往菜場/商超。
聽上去很AI(人工智慧)吧。
人工智慧的基礎就是數據,否則再好的AI,也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時數據,需要物與物之間的“及時溝通”和數據傳遞—這就是我理解的物聯網(IoT):無需人為介入、M2M(Machine-to-Machine,一種以機器終端智慧交互為核心的、網路化的應用與服務)自主智慧決策系統。有了相關數據的及時傳遞,自主智慧決策系統(AI)可以及時開展工作:菜場/商超的選菜/配送等程式開始啟動,冰箱配菜/解凍等環節適時回應,淨菜機/切菜機等隨即進入工作狀態,蒸飯鍋/炒菜機按部就班……
且慢!
在這個完美的物聯網場景裡,有個細節被忽略了:遠在百里千里之外的菜場商超裡的菜品,是如何“無需人為介入”、不遠千里自動“跑”進廚房,與冰箱/淨菜機/炒菜機等一眾設備M2M,共同完成當日菜肴的訂製工作?
顯然,除了有一張進行資訊傳輸的Internet虛擬“天網”之外,還需一張進行實物傳遞的Physical實體“地網”—這就是實物互聯網。
物聯網實際是物與物之間感知層技術支撐的網路體系,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擴展的網路,是一個將各種資訊傳感設備與網路結合起來形成的巨大網路,以實現任何時間、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
“通過各種資訊感測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鐳射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即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資訊,通過各類可能的網路接入,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連接,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慧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聽上去很學究,其實是物聯網的三個基本要素:整體感知,可靠傳輸,智慧處理。其中“可靠傳輸”的是資訊,而不是實物。
實物互聯網則是貨物商品流通的系統層網路架構。按照“實物互聯網之父”班旺教授的解釋:實物互聯網是為實體物件(商品/貨物等)的移動、部署、生產、供應、設計和使用,提供一種更加高效的模式,為實現持久、無縫、高效的供應鏈,提供了新的基礎設施。
直白就是:傳統的互聯網處理的是“位元組”世界的“ 資訊”,實物互聯網處理的是“原子”世界的“實物”。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更多精采文章
- 專欄 2025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 時尚產業如何打造新時代供應鏈差異化優勢
- 專欄 新北淡江大學商圈 蝦皮店取使用主因及改善建議調查
- 專欄 物流業推動工業5.0 促進綠色經濟的關鍵成功因素
- 專欄 森馬以數位化與AI重塑全鏈路 革新服飾零售競爭力
- 封面故事 美妝產業穿越週期 中外品牌策略背後的基本盤是什麼
- 封面故事 最新體育品牌觀察—業績分化與供應鏈物流的差異化走向
- 封面故事 解密品牌生長密碼與供應鏈賦能之道——專訪TORY BURCH物流總經理 忻琪威
- 國際物流 Nusantara 努山塔拉 印尼新首都未來的商機
- NEWS 南僑海外擴張 訂十年計畫
- NEWS 疫後航太需求爆發 台廠打入國際供應鏈 占一席之地
- NEWS 全聯啟動OMO大戰略 串聯點數生態圈
- NEWS Interroll收購荷蘭新創公司Sortteq BV強化全球物流解決方案
- 市場點擊 深耕四向穿梭車技術 掘金東南亞智能物流藍海——專訪上海哥倫布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許慶波
- 專欄 供應鏈資訊化時代 數位化“安全”直接影響企業命運
- 封面故事 重塑門店的快時尚 正在發動供應鏈價值革命
- 封面故事 服飾企業最新經營態勢觀察 營收數據背後的行業演進路徑
- 焦點報導 大阪二手服飾店打破行業常規 由物流部門主導經營 營收成長到350 億日圓——WEGO 株式會社大阪貝塚物流中心
- NEWS 豐田織機開發「雙輪型人機協作搬運機器人」 並投入量產線運作
- 封面故事 AI構建智慧零售全鏈路效率革命
- 專欄 物流產業發展政策和發展趨勢
- 國際物流 日本進行中的購物革命 打開線上線下銷售的死結
- 市場點擊 以技術深耕產業 以溫度反哺社會
- 專欄 解構“長期主義”價值主張和流動性 塑造鞋服產業可持續基石——專訪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韓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