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0期-2017年12月] 新電商 鍵接未來 / 地區性生鮮電商之創新服務模式

[專欄] 地區性生鮮電商之創新服務模式

 

生鮮 生鮮電商 創新服務

 

文章來源:許品超、沈天吉、陳慧娟

 

 

     生鮮電商近年發展歷經一段波折,重新洗牌,思考傳統電商模式建構起的價格與時間優勢還不足夠,將食品供給端從產地拉近到城市內的連鎖量販店,在便利之外再帶入服務的元素,能成為生鮮電商發展的一個可能性。

     近年來隨著工商業社會的趨使,帶動電子商務的興起,而電子商務的全方位發展,又回頭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電子商務利用物流串起整個供需體系,冷鏈物流(Cold ChainLogist ics)則更進一步的深化其發展,保障有溫度需求的商品在儲運流程上的品質與效率。冷鏈商品包含範疇有常見的農產品、水產品、肉品、加工食品、醫藥品、生技產品等,本文聚焦於大眾較熟悉的生鮮電商的生鮮商品,提供一個商業模式發展的可能性。
     生鮮電商在臺灣的發展,自從三年前開始掀起熱潮,歷經浮華、泡沫、定位、特色發展。國內生電購物網「愛上新鮮」2013年成立,走過四個年頭,執行長張右承在今年一月接受訪問時曾說到,生鮮電商毛利低、耗
損多、保存短、運費高、常溫食品差異化低,五個致命傷,一不注意就亡於血海。
     台灣的生鮮市場,以傳統市場特性見長,從早上的早市到傍晚的黃昏市場,人潮熱絡,在婆婆媽媽的認知,傳統市場少了漂亮的包裝,卻有著價格上的優勢。另一方面,連鎖量販賣場,大型店面如好市多、家樂
福、大潤發等,中小型店面如楓康、全聯、頂好等,也不斷的在展店提供消費者更方便的購物環境,其生鮮商品包裝精美賣相佳,銷量也不差,即使生鮮價格較傳統市場來的高,但生鮮、乾貨、日用品甚至於家電可一次
滿足,連鎖量販超市可以概括為提供便利性的銷售模式。

     至於生鮮電商的優勢?除了產地直送之外,還有什麼缺口可以切入?需要提供什麼元素立足市場,低價或是便利?若我們從需求面觀察,一般的家庭、餐飲店對於生鮮食品,在若干品項都有固定的需求,購買頻率與重複性都很高,這個需求是確實存在著,接下來就是如何發掘、帶動,並且讓消費者買單。

生鮮食品的效期較短,一般而言,蔬菜約3~5天,水果約5~7天,冷藏生鮮食品約2~4天,冷凍食品則為1個月或以上的效期。據食藥署於2016年對各類型通路商的調查統計,逾有效日期的食品產生量,量販店為3,894公噸/年、超級市場為6,337公噸/年,總計約有1萬噸的食品報廢。報廢的食品,具有樣多、量少的特色,為降低生鮮食品逾有效日期而報廢的損耗,尤其是效期較短的生鮮食品,期能利用增加周轉與擴大銷售兩方向來構思解決方案。

我們提出一個結合食品循環利用與地區性生鮮電商之創新商業模式,將生鮮電商的商品供應端,由產地轉移到各地的生鮮中心、量販超市進行出貨,而量販超市則將原來滿足消費者至門市購買生鮮的需求,延伸服務至鄰近消費者,建構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銷售模式,使量販超市的便利性銷售模式再進一步加值為服務性的銷售模式,如圖1所示。生鮮食品增加周轉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在上架期間或整體效期剩下不到一半時,即進行降價促銷,隨著時間再加大降價的折扣。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