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8期-2019年4月] 科技+資本 賦能運輸轉型升級 / 最後一哩路的需求與創新 翻轉運輸業競爭生態

[封面故事] 最後一哩路的需求與創新 翻轉運輸業競爭生態

 

翻轉運輸業 最後一哩路

 

文章來源:文/徐志宏、吳少雄、鄒伯衡

 

    城市日益擁擠以及網路購物送貨上門的爆炸式增長需求,已經對傳統的最後一哩物流提出了挑戰,這些挑戰主要集中在銷售點交付上。即使在網路購物熱潮之前,最後一哩的服務也因為快速增長的城市大型化(Mega City)的僵局而變得複雜、多變與不可控。世界人口正從農村地區轉移到城市地區,從農業經濟轉向大規模工業和服務業。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目前世界上75.3億人口中有55%生活在城市,在城市中的配送量通常比區域運輸小得多,而且更加分散,日益密集和擁擠的城市造成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東西方兩大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與Amazon近幾年的投資在最後一哩的服務模式與科技創新、精進,讓人目不暇給,本來虛擬零售的經營宗旨就是要提供多樣、平價、流行商品給消費者,但是這道門檻太低,因為只要這些商品可以被找到、買到、就上架,接著再用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行銷方式打入所謂的眼球經濟,但最後的結果仍然與實體零售業面臨的窘境是一樣的,就是默默地等候消費者到店消費(上網訂購),但是結帳後的差別是電商平台得送貨給消費者,而實體門市的購物,還是由消費者自己帶回去。

    消費者關注下單之後到送達包裹的前置時間,但這一段前置時間常常被最後一哩的配送階段打亂,因為不論是虛擬零售「電商」或者實體零售「店商」的後勤倉儲作業,業者大可訂定標準作業流程以及投資自動化設備以爭取作業時效,但是也有創新發展,同時也面對諸多限制,例如:

  1. 自動化的發展:有關無人化進行最後一哩的作業,最常談論的就是「無人機」雖然經常看到Amazon、京東等平台及物流業的順豐及中華郵政都展示過無人機執行配送,甚至開始執行作業,雖然目前僅限於部分區域、小規模作業,但是未來物流產業的人力市場,必須面對派送人力減少與城市大型化,故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案。
  2. 標準化的限制:最後一哩的服務時效取決於收件人的位址及商品特性,位址處於城鄉差距、離島與山區,不易抵達,倘若被配送的商品需要安裝與配電、配線等服務,甚至需要對消費者現場教學,那就是更高的服務門檻了。

一、行動倉庫與自取櫃

​    高價多銷是最傳統的銷售策略之一,但在電子商務的時代,運送的最後一哩路將成為最新創新領域。Amazon等公司已經擁有數據和專業知識,可以依據先前的歷史訂單,預估客戶接下來可能購買的東西,他們甚至提供免運費或快遞運送等誘因,讓購物流程更順暢。

​    如果數據可以用來增加客戶購買,是否能將潛在暢銷產品直接搬上貨運車?例如Amazon已經提供「Dash Button」功能,讓使用者能快速將日常用品加入訂單。隨著數據愈來愈正確,貨運也愈來愈有效率,因此當包裹抵達客戶門口時,就能預期下次購買。當購買數據能讓公司預測客戶最後一個下訂的產品時,他們甚至能在人口密集區設置行動倉庫(Mobile Warehouse)或者是自取櫃(Automated Parcel Lockers)等設施,接近消費者的生活圈,減少消費者的取得成本。

    1.行動倉庫:最後一哩路的運送到府服務,通常需要通過人潮擁擠的人行道和高樓層辦公大樓,因此小型自動車輛有潛力提供無人匹敵的效率。現代化自動駕駛的送貨機器人,通常更像是內建智慧導航能力的小型儲物櫃,這些車輛已經在漢堡、倫敦及華盛頓特區等城市測試。不用幾年時間,在深夜外送抵達你的前門時,很可能見不到外送員。

    2.自取櫃:自取櫃是一個安全,方便的包裹遞送和回收方案,適用電商平台提供最後一哩服務的一種新增選項(B2C),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多用於社區,零售商店,商業建築和大學校園。自取櫃可以接受來自朋友,家人和網路上個人賣家的包裹的快遞服務(C2C)。此外,收件人無需擔心包裹被盜或錯放包裹,提取快速簡便。發送通知後,收件人使用唯一的交付代碼(維條碼或者是字串密碼),通過藍牙或二維條碼掃描打開儲物櫃,並且存儲包裹的收、送歷史記錄。

二、隨選駕駛

​​    對物流世界而言,轉型為隨選(On-Demand)駕駛是加速最後一哩路運送的高效率方法。事實上,Uber Eats和Amazon( Flex)等已經開始提供此服務,讓駕駛利用私人時間,用自己的車送貨賺取外快。雖然這些方法通常缺乏大型物流公司的效率規劃及完美的送貨路線,但仍然提供客戶最快速的到府運送。Uber Eats 優食是一款方便快速的美食外送 App,已在全球超過 50 個城市提供服務,也在台北集結上千家人氣排隊美食以及連結綿密的機車快遞,提供取餐送餐的服務。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