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8期-2019年4月] 科技+資本 賦能運輸轉型升級 / 上市兩年後的 中國快遞企業們 現在怎麼樣了?

[封面故事] 上市兩年後的 中國快遞企業們 現在怎麼樣了?

 

中國快遞 順豐 電商 三通一達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6,038.4億元人民幣,這是2018年中國快遞企業業務收入累計總量,同比增長21.8%,相比於2017全年的24.1%增長率幾乎持平,依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507.1億件年包裹量,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平平無奇”的數字。

前無古人的中國快遞市場

    從整體看,中國快遞市場包裹規模,儼然已經成為了世界之最,中國快遞企業的成長也令人側目,但是與國際快遞業巨頭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除了包裹量,無論是從市值、收入、盈利和本國市場佔有率等各方面,均落後於國際巨頭。以市值為例,一度突破3,000億元人民幣的順豐控股,曾被與FedEx相比較,但是從目前來看,截止2019年1月24日收盤,FedEx市值為454.48億美元(以當天匯率結算為3,045億元人民幣左右),順豐控股為1,371.44億元人民幣,其餘中國快遞企業中,中通最高為136.1億美元(以當天匯率結算為899億元人民幣左右),其餘均未超過100億美元規模,更不用與達到了874億美元規模的UPS相比了!

     市場佔有率方面,2017年美國市場上UPS、USPS、FedEx三家獨大,各自分別佔有39%、31%、20%的市場比例,而中國市場截止到2018年,亦未出現單家超過20%的企業。除去上市“七雄”,雖然受到的關注度(京東物流除外)不如其他上市企業,但第二梯隊們依舊在努力拼搏中,例如委身於蘇寧的天天快遞,近來名聲大噪的跨越速運,以及一直聞名於消費者人群的京東物流、蘇寧物流、優速快遞、安能快遞、品駿快遞等。下文我們將分別來看,上市兩年後中國快遞企業們的境遇。

 

順豐火力全開領跑行業

    順豐目前依舊把持著中國快遞企業的龍頭,且相當長一段時間沒人能夠超越。自上市以來,順豐開展業務可謂是火力全開,冷鏈、醫藥、重貨,以及一直在開展但效果不佳的電商業務,順豐堅持在各個領域打造自己的服務體系標準。而2018年10月順豐以55億元人民幣收購DPDHL,更是表明了其在供應鏈服務的野心,這亦是其他中國快遞快運企業們目前無法達到的高度。就目前來看,為了保證服務和品質,順豐不太可能進行降價策略,儘管其他幾大快遞企業均展開了漲價策略,但是相比之下順豐的單價仍然較高,因此順豐在中國的市場比例很大程度上將維持不變,加上京東物流等口碑極佳的企業開始社會化,順豐想要保證領頭羊地位還在於戰略佈局。

 

電商業務屢遭挫折

    當然,順豐亦有自己的煩心事,最大的煩心事來源於電商業務。自決定進軍電商業務以來,順豐優選(順豐旗下電商平臺)已更換7位CEO,甚至電商業務的慘澹業績,影響了順豐控股的財報表現。在外部競爭壓力明顯的情況下,順豐電商業務想要博出頭,恐怕更多地要在垂直領域下功夫,例如生鮮領域,憑藉順豐自身在冷鏈服務的優勢,以出色的服務品質打動消費者,或許能夠重新回到強勢競爭者行列。另一方面則是“快遞櫃”業務。與菜鳥的爭端,僅過去一年多時間,爭端的載體“快遞櫃”市場卻已經由“三足鼎立”變為了“楚漢爭霸”,尤其是“通達系”紛紛撤資豐巢,倒向菜鳥驛站,有可能導致順豐在這領域競爭的不利。

解決痼疾,奮力拼搶的“三通一達”們

    無論是上市前還是上市後,“三通一達”(中通、圓通、申通、韵達)們面臨的問題基本相似且較為突出,集中在服務與價格問題。一方面,屬於“加盟制”的“三通一達”們對於服務品質的控制不如“直營制”的順豐有力,因此各地區的服務水準參差不齊,也一直為消費者所詬病。另一方面,早年的低價競爭策略,終於開始對企業產生了“反噬”,在各項成本攀升的基礎下,快遞企業們甚至一度走入了“漲價死、不漲價等死”的死局。

果斷解決“痼疾”

    不過上市以來,得到充足資本的“三通一達”們對於上述問題的解決相當乾脆果斷。針對服務水準的參差不齊,“三通一達”們通過回收重要加盟店,改“加盟制”為“加盟+直營制”,同時配合有效的獎懲機制,來規範和鼓勵各環節的工作人員保證服務水準。此外,在獲得更多資本之後,“三通一達”們會大量投入硬體設備,以提升服務效率和品質。以2018年5、6、7連續三個月的中國快遞企業投訴數量統計為例,5月份消費者關於快遞服務的有效申訴為6,733件、6月為4,688件、7月為4,530件。價格方面,中通快遞和韵達快遞率先作出漲價聲明,而從市場表現來看,漲價後的中通、韵達並未受到負面影響,反而中通、韵達已經成為了中國市場前兩位企業。

同質化競爭嚴重

    還有就是“三通一達”們所面臨的同質化競爭問題。上市之初,“三通一達”們基本都開啟了“大包裹”戰略向快運跨界。依靠十多年來快遞業務積累的客戶群,其龐大的快運業務成為了“三通一達”們第一個轉型的方向。以中通快運為例,上線僅5個月,就開通了25省市,1,800多個加盟網點,擁有了300條幹線運輸,客戶包含了製造業、電商等多個領域,日處理量達到了3,000噸,而中通的目標是5萬平方米的倉庫一天處理5,000噸貨物。快遞企業開展快運業務,除了尋找新利潤點,更多的是為了打造生態圈。

    除此之外,國際業務、冷鏈、電商等領域各企業均有涉及,尤其是國際業務方面,亦成為了“三通一達”們的競爭焦點。隨著跨境電商的崛起,國際快遞業務需求也開始上漲。不過從業務占比來看,國際業務比例仍是偏低。

仍將持續的去電商化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去電商化”。電商件比例過高一直是“三通一達”們的心頭之患,除了電商件盈利低以外,更重要的是貨源控制在電商平臺手中,而且電商快遞愈發成熟,快遞企業們將更容易受制於人。因此,進軍快運、冷鏈,或者自行開展電商業務,都是為了擺脫比例過大的電商件。不過就目前整體市場狀況而言,電商件依然佔據了整體包裹量的絕大部分,並且逐年上升,而且“三通一達”們的業務增速也依靠電商驅動,更重要的是,龐大的包裹體量,也並非電商快遞們能夠自行消化,因此“三通一達”們對於電商用戶來說,仍然非常重要。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