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10期-2021年4月] 新時代貨運業大混戰 / 社群團購 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實

[專欄] 社群團購 豐滿的理想和骨感的現實

 

社群團購

 

文章來源:文/金任群

 

社群團購經過多年的發展變遷,現已成為資本角力的主戰場之一,儘管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但不變的是,供應鏈和物流仍將是成功的關鍵。

 

幾天發了條朋友圈,所謂“百貨零售商走過的路,生鮮零售也都要走一遍”,現在看來甚至是會走得更遠,也就是從傳統的B2B模式走向C2F(farm)模式,這也許現在會有爭議,但一定是最後的結果。阿里其實是更有機會去做C2F(factory),但是為了爭取用戶的口碑要和京東爭“快”,於是菜鳥更像一家三方物流企業了。接下來可能要看拼多多的,這裡不多贅述,推薦黃崢的一篇老文《把資本主義倒過來》。

 

社群團購前傳

     在不是很久的以前,大概在2012年或2013年,受電商“去中間商”教育的同學,手裡正好有些商品資源開始嘗試在社區擺攤,有些快遞小店(始於2007年)也開始參與,一上來就發現一個爆款,最後也是唯一沉澱下來的經典品類:“大米”,我當時給了一個名詞解釋叫“非標的標品”。大米都是雜牌,但實際上你看不到,字太小,一般大字寫著“五常大米”,都是真空包裝、標準重量,甚至還有稻米型號,譬如“稻花香二號”,但是,我只能告訴你裡面的米差別會很大,也就意味著利潤的空間很大,利潤的空間很大就足以讓參與者分配。滿足這個條件大家想想還有什麼嗎?沒有了,於是各種品類挨個嘗試失敗後這種模式開始淡出江湖。

     而與此同時,一種反向定制模式似乎獲得了成功,那就是“寶媽”—嬰幼兒用品的巨量需求和對國產品的不信任,導致了海外代購的需求大增,商品方找消費者難,消費者找商品方易,但是找靠譜的難,於是有識的“寶媽”開始用自己的經驗和資源做基礎,用自己的信用做背書,通過自己的“寶媽圈”(私域流量)開始傳播,最初是降低自己的成本,慢慢隨著訂單工作量的增加開始進入商業化運營,我們看到蠻多的初期成功案例,其實也是“非標的標品”反向定制成功的案例。但是毫無例外的是當這種模式轉變為規模化進口以後,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顛覆,“非標品”變“標品”,藍海變紅海,估計經營者和投資人到現在為止還沒想明白是怎麼回事。

 

多種模式進化論

     寶媽團初期成功給了大家很多的啟迪,同學們在想我們用同樣的方式賣其它商品呢?但我們也不要那麼蠢去備貨,有產品資源拿出來大家下單,湊足一個基數就去進貨,不足就拉倒,實在不行,為了人氣自己多買些,反正也要用,比補貼價格好,於是風風火火開始起來了。

     我應該是2017年就聽說湖南有這種模式,當時有兩個判斷,要麼是傳銷的一個合法變種,類似雲集和全球時刻,要麼是上文講的第一種模式的翻版,最後還是因為品類問題難以為繼,但是我忽略的是第一種模式是商品的正向導入,而新模式是反向定制,另外就是社區人脈力量的強大,對於我這樣一個來自鄰里關係相對淡漠的上海人民來說這次徹底看走眼了。

     當這種模式開始起規模(品類、數量、範圍)時,物流問題開始凸顯,商品不可能再直接送到團長手裡,於是網格倉概念出現,一個倉覆蓋多少範圍和多少團長,接下來再併發配送。當然,還有一種變種,就是覺得網格倉純物流功能不划算,是不是結合線上、線下商業一起做,於是集三種模式為一體的新模式出現了,既有計劃性訂購,也有門店銷售,同時還有O2O即時性服務。

     完美,歲月靜好!

     不過好像漏了什麼?哦!那是一群有信仰有情懷的人,他們相信大數據可以預測每個SKU的銷售數量,相信真誠能夠換來用戶的忠誠,於是每天採購了很多生鮮商品,搬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地方,然後靜靜等著消費者的訂單,晚上再悄悄把剩餘的生鮮商品花錢處理掉,因為不能亂扔垃圾的。

     日復一日,電腦性能在增加,演算法在優化,高手在聚集,好像還是不能預測出稍微準確一點的銷售數據,怎麼辦?壓縮品類,減少門店配發數量,爭取提高售罄率。問題是現在的消費者手機上,同時有幾個買菜的APP在切換比價、選品。

     其實想想也是,真有這麼厲害的計算能力幹嘛不去炒股票,賣什麼菜啊。關鍵沒有看我的二篇《簡史》,傳統團購爆款都測不準,前置倉覆蓋人群基數要無限小於團購人群,測啥呢?扯啥呢?

     痛心,度日如年!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