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87期-2017年6月] 探索新模式 突破冷鏈行業困局 / 冷鏈更需要“冷”而非“快”

[特輯] 冷鏈更需要“冷”而非“快”

 

冷鏈 電商 生鮮電商 O2O

 

文章來源:編輯部

 

“半小時達”、“2小時送達”等急速服務,成為了生鮮電商的宣傳重點之一。於是“快”成為了“鮮”的代名詞,消費者們似乎也習慣了這樣的服務。據統計,至2015年,中國網購生鮮配送當日達比重為52.5%,次日達以內(包括當日達)達到了79.5%,其中5天以上到達的僅2.7%。其中O2O生鮮電商更是達到了神速,幾乎都實現了“半日達”或以內。可以說,生鮮電商冷鏈的配送速度愈來愈快遞化,甚至超過了快遞。

 

用“快”彌補“鮮”

不成熟的冷鏈影響了生鮮電商們的用戶體驗,於是不少電商們開始選擇自建物流。電商們將自己的門店或配送站,不斷地向用戶住宅區靠近,以此來保證商品能夠快速地到達消費者的餐桌上,同時希望能夠用“快”來彌補冷鏈技術的不足。於是“2小時達”、 “半小時達”成為了宣傳重點,電商們在有限的配送範圍內,盡最大可能地提升配送速度,為此招攬了大量的配送員和購置了為數不少的電動車等設備。


這使得生鮮電商們成本居高不下,據統計,冷鏈物流的成本占了生鮮電商總成本的40%。不可否認,生鮮電商的發展倒逼著中國冷鏈的發展,同時冷鏈的建設也在殺死電商。在獲得亞馬遜投資的2000萬美元之後,美味七七宣佈著重建設冷鏈物流,沒想到最終落了個倒閉的結局,業內甚至傳出了美味七七,不過是亞馬遜試水線下的“資本走狗”,但生鮮電商們認為這只是美味七七大規模擴張導致的結果。

無論是自建還是使用協力廠商,快速配送都成為了重點訴求,消費者們看著一個個配送員騎著各色的電瓶車,上面帶著一個簡易的保溫箱,裡面僅有的冰袋成為了商品唯一的保鮮劑。配送員們像接了個燙手山芋,只想著趕著在商品變質前,儘快將商品送到客戶手中。而這樣的設備,也使得“全程冷鏈”成為了笑話。但是,生鮮電商們是否想過,能否讓速度慢一下,讓保鮮更持久呢?

 

新模式重“鮮”不重“快”

但是,生鮮電商們是否想過,能否讓速度慢一下,讓保鮮更持久呢?

 

配送到櫃與眾不同

有,食行生鮮就是一個。在大多數生鮮電商在宣傳快速配送的時候,食行生鮮卻選擇了“當日下單,隔天配送”的模式。以在上海為例,食行生鮮承諾在下單後隔天的下午4點前配送到櫃。作為對比,目前火熱的盒馬鮮生則是在下單後半小時送達。不僅速度不同,對於收件物件也不同,食行生鮮採用的是類似於智慧快遞櫃的自取櫃,盒馬鮮生則是個人宅配模式。

 

覆蓋範圍廣

食行生鮮的自取櫃與智慧快遞櫃不同的是,它有常溫和冷藏兩種櫃箱,依據貨物的不同決定使用何種櫃箱。自取櫃的使用帶來了配送範圍的擴大,截至2016年底,食行生鮮在上海就設立了1,100多個網點,基本覆蓋了整個上海城區。相較之下,盒馬鮮生的“門店3km範圍”的配送範圍和在滬7家門店,在配送範圍上確實遜色不少,不過盒馬鮮生的門店還承擔了線下體驗銷售的重要作用,要等到完全覆蓋上海市,還需要一些時間。

 

建設成本低

同時帶來的是冷鏈物流成本的降低。由於只需要設立投送點,相較於門店基本不用考慮租金、裝修等固定成本,維護成本也相對處於一個低水準。進而可以將大量的小型化配送車輛化零為整,食行生鮮只需要採購符合標準的冷鏈車輛即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此外,使用自提櫃免去了收貨方無法及時收貨的情況,若使用傳統配送方式,一旦發生收貨人不能及時收貨而選擇另時配送,對於商品的新鮮程度,則將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將造成商品的腐敗變質。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