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6期-2018年12月] 全通路商業模式下的新供應鏈 / 阿里雙11已達2135億元 物流準備好了嗎?

[封面故事] 阿里雙11已達2135億元 物流準備好了嗎?

 

淘寶 雙11 電商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成交額突破“2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今年阿里預測的淘寶“雙11”“戰績”。對於電商行業而言,這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時刻,但對於物流行業的人而言,這將是幸福的煩惱。

中國市場從來不缺新聞,例如阿里 “雙11”交易額已突破2135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物流訂單超過10億筆,全網包裹數達13.4億件。

“雙11”帶來的包裹量激增

    毫無疑問,2135億元人民幣的交易額,是一場全民網購的狂歡,天貓“雙11”為此舉辦晚會,為這個“購物節”推波助瀾。而對於物流行業而言,“雙11”真的成為了幸福的煩惱。一方面訂單的激增帶來了大量的業務,然而也對物流企業的運營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用一組數據便能明白“雙11”購物節時,物流企業們的壓力有多大。據統計,2018年“雙11”期間,天貓交易額達到了2135億元人民幣,京東商城下單金額也達到了1598億元,“雙11”全網包裹數達到了13.4億件,一億個包裹的簽收時間約2天又14小時。前者是電商的努力,後者則是物流企業們的付出。

物流行業的“幸福煩惱”

    可觀的是物流行業的收入。也許是預計到今年訂單的進一步增長,部分快遞企業宣佈對某些地區開始增加費用,例如中通快遞宣佈從10月1日起對發往上海的包裹進行漲價,畢竟在去年“雙11”,僅上海一地的消費就排入了全國第四,今年的預期自然不會差。

    令人頭疼的自然是倉儲作業壓力。首先是商品出庫的壓力,儘管電商企業們大都採用了“預售+尾款”的形式來把握消費者需求動向,並以此為依據提前做好出庫準備,但是雙十一當天仍然會有不少新訂單產生,新訂單自然需要商品出庫的整個流程,加之訂單取消亦相當頻繁,倉儲作業現場自然是人力不足加手忙腳亂。不過為了應對這些方法,不少企業已經引進了相應的自動化設備和系統,説明作業人員更方面、準確地進行揀選作業,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雙11”除了螢幕前通宵的消費者,這些默默無聞的工作人員更加辛苦。

    快遞行業同樣頭疼。作為電商物流中的主力,快遞企業們幾乎都有過在“雙11”期間多日通宵達旦奮鬥的經歷,甚至某些企業將其稱之為一場“戰爭”。儘管目前大多數快遞企業均啟用了自動化分撥中心,但是激增的包裹量仍然帶來了勞動力短缺和效率降低的問題,尤其是在裝卸車環節,甚至成為了影響整體效率的關鍵之一。

    另一方面,則是配送端的壓力。首先配送端由於無法提前預判各包裹的目的地(事實上這是無解的),只能通過末端的分揀來理清各包裹的目的地,並整理各包裹的配送路線,這同樣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以上海普陀區某快遞的大型網點為例,該網點雇傭員工在10人左右,平時自清晨送貨車輛將包裹運抵網點後,需要所有員工進行分揀,至上午8時左右才開始進行派送。而在“雙11”期間,且不說包裹散落得滿地都是,僅分揀時間比平常多了一倍有餘,加之還要配送,以及為了在規定時間內配送完,快遞員們工作到大晚上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儘管如順豐等企業開發了具有路由規劃的APP,但是一般而言快遞員更相信自身的經驗而非對著APP“照本宣科”。

    上文所談到的皆為正物流,而對於倉儲運行更麻煩的在於“逆物流”處理。逆物流之所以繁瑣,需要倉庫在收到退換的產品後,對比退換原因,對符合退換貨要求的產品進行統計,並安排新的發貨程式。此外,還需要對退回的產品進行檢測和修復,並上架為二次銷售做準備,對不合格產品進行銷毀等等。由於訂單激增,加之“雙11”很多消費者的衝動消費,逆物流確實成為了電商和物流企業最頭疼的難題。

購物節未來成常態  物流行業需及早應對

    顯然,“購物節”作為一個刺激電商銷售的重要節點,今後肯定只有越來越頻繁,諸如“618、818”等一定會不斷湧現,同時購物節的成交額也將會不斷攀升,哪怕考慮到今後電商增速放緩,總體量依舊龐大,帶來的包裹量同樣會不斷上漲。

    在這樣的趨勢,電商物流業的壓力將持續增加。針對倉儲作業,人機結合、自動化乃至智慧化目前均成為了應對的方法,如何採用則在於各企業對於成本和效率的均衡。未來隨著訂單的進一步增加,對於設備方面投入相信也會成為重點,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而在配送端,首先快遞企業要有計劃地針對工作量大的網點,投入相關設備,減輕網點作業負擔;其次可以選擇與相應的即時物流合作,降低購物節期間的勞動力短缺。配送路由方面,可以通過APP協助制定,但推薦以快遞員經驗為主,因為對道路的即時狀況APP絕對沒有快遞員的反應及時。另一方面,隨著小家電在“雙11”成交量中的明顯增長,小家電的配送同樣為快遞員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如何優化配送車輛,也將會是末端網點的重點思考之一。

    訂單增長自然也會帶來更多的逆物流。就目前而言,提高物流中心的自動化處理能力和資訊技術的相應速度,利用大數據、科技化手段提高物流企業的運輸能力成為首要條件。其次是簡單實現產品在供應鏈上逆向傳輸,這點可以間接美國德州某零售商家,借助“敏捷標籤”的方式實現小型包裝產品的逆向傳輸。最後是企業可以選擇物流模型佳、具有一定修復能力的物流企業作為供應鏈夥伴,以協助自身解決退貨難題。

    顯然,2000多億元人民幣的目標,對於阿里來說一定達成,而對於物流企業們而言,無論電商們的目標是多少,做好一切準備為消費者提供滿意服務是不變的宗旨,畢竟,前方還有“一天一億件”的挑戰等著他們。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