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96期-2018年12月] 全通路商業模式下的新供應鏈 / 物流人眼中的 中國電商發展演進史

[封面故事] 物流人眼中的 中國電商發展演進史

 

電商 電子商務

 

文章來源:文/王耀弘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在目前商業模式更替越來越快的環境下,回頭看看或許能讓我們在喧囂中沉下心來,去更深度地思考行業未來的發展。

電商進化路徑

    20年前,電子商務從萌芽開始,時至今日確已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前面列舉的諸多公司,多是跟筆者職業履歷多少有些相關的,回憶一路走來的過往,筆者嘗試從下面兩個維度來找尋電商進化的路徑:

支付方式+物流能力

    支付方式與物流能力,是電商基礎能力建設,這就好像是架橋、開鑿隧道,鋪設高速公路(鐵路)網一樣,沒有這些,電商只能是空中樓閣。記得最早在eBay、淘寶上買東西,需要先電匯貨款後再等發貨。那個時候敢吃螃蟹的人實屬寥寥。所以淘寶上的很多商家都會加一句“本店有實體店鋪,店址:xxxx”。那時的交易過程有點兒像到店消費的團購。

    後來有了支付寶,但是早期需在pc端註冊、轉帳相當複雜,同時相應的快遞選擇也多了些,使用通達系快遞業就不用付很高的運費。

    之後COD(貨到付款)+落地配類型的落地配公司應運而生。隨著手機端支付類應用的成熟,電商巨頭把售後保障及退換貨的規則和體系,梳理得越來越清晰、合理(貨到付款也被設置更高的門檻和成本),大部分人都逐步能接受線上支付後快遞送貨的方式。

    近來,市場進一步細分,一是隨著外賣業務的興起,每個商圈、生活圈內都有了一隻龐大的本地生活配送服務團隊,也是以這個團隊為基礎又衍生出盒馬這樣號稱要做到30鐘內完成配送的極客;另一方面,對於大多數上班族而言,貨物直接送到家裡也不是很方便,於是自提這種配送形式又應運而生。

    總之,電商一直在進化,從未停下腳步。

用戶需求+多樣場景

    基礎能力建設給電子商務帶來的變化很徹底,但還不夠,只有更高沒有最高的用戶需求,可能是更有力的反覆運算驅動因素,如要有信任體系—淘寶戰勝易貝、要更快—京東脫穎而出、要更便宜—拼多多、要更好的品質—網易嚴選、更有品味(最起碼顯得)—盒馬、要更多的品類選擇—外賣。而每一個新場景的發現都有可能切走一個細分市場,如最標準的品類、退換極少、適合物流—當當,尾貨、買手、品牌特賣—唯品會,CBD、白領、替代下樓—美團外賣,微信朋友圈、中等關係、非標品—有贊,辦公室內、茶水間、休憩一下—小e微店,第三空間(車內)、未來無人駕駛普及—魔急便,家庭地址、c2b、替代去專業市場(海鮮市場)—社區團、社區拼,這兩個驅動多年來一直是巨頭公司、創業公司最為關注的。

    可以說這些年來,被市場認可、被媒體反復提及、能上到檯面上討論的線上零售形式應該有這麼四個詞:網購(最早PC端的電子商務)、移動購(基本上都轉到了移動端)、微商(微信生態裡基於朋友圈、社群的微電商)、閃購(美團定義的詞,泛指基於本地生活服務、配送網路的線上零售)。最近可能還能添一個種類—觸手購,即距離消費者更近,在觸手可及的地方就能買到東西。無人店、無人貨架、社區團、魔急便做的車載零售應該都屬於此類。

    電商發展還遠未到終局,而作為筆者這樣的從業人,身在其中真的感覺很“刺激”。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