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4期-2020年4月] 貨運業走向服務供應鏈時代 / 快遞死局如今破了嗎?

[封面故事] 快遞死局如今破了嗎?

 

快遞 服務 快遞價格戰

 

文章來源:文 / 編輯部

 

封面故事

快遞死局如今破了嗎?

文/編輯部

行業競爭的激烈和無序,導致快遞行業產生了“漲價死、不漲價等死”的困局,如今這個局,破掉了嗎?

 

 

 

 

 

 

 

 

 

 

低價競爭成為繞不去的坎
每年的11、12月,已經成了快遞行業的“大考時間”。4年前老陳成為某快遞的加盟商,對於這樣的大考,他已習以為常。但是從2017年起,老陳關心的不僅是包裹量,對價格也開始額外關注起來。“聽說有快遞公司漲價了,要是能知道漲多少,也許我也能跟著漲。”
“低價競爭”,這是眾多行業繞不過去的坎,快遞行業同樣如此。據數據統計,2013~2016年間,快遞服務平均單價保持著“每年降一元” (以上單位均為人民幣,下同)的幅度,分別為15.69元/件、14.65元/件、13.40元/件和12.71元/件,4年間下降2.98元,如今以全年業務量和收入來計算,2019年已經降至11.8元。
而2013~2016年,也是中國快遞行業業務量發展最快的幾年。蛋糕在不斷變大,企業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為了能夠抵抗來自大型企業的圍殺,中小企業只能以“低價競爭”達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效果,結果大企業紛紛跟進,最終連殺敵八百還沒做到自己卻已經成為了“刀下鬼”。
 
漲價的難處
直到2017年,順豐、“三通一達”、百世等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後,業內外人士開始推測,這是否將成為終結“價格戰”的開端。企業並不是沒有意識到“低價競爭”的不可持續,但是漲價確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方面競爭對手的態度無從得知,如何讓網點和客戶接受漲價也說不準。例如2017年雙11前夕,中通、韵達先後宣佈漲價,而競爭對手並未全部跟上,對此各界反應不一,儘管絕大多數人都表示可以理解和接受,但是在用戶層最終的決定依舊停留在“誰的價格低,我用誰的。”甚至針對此次漲價,更有人拋出了行業集體壟斷的論調。
此前業內人士認為,快遞企業之所以喪失議價權,除了快遞企業對電商的天然依賴以外(如行業主體業務量70%為電商業務),主要原因是快遞行業集中度太低,競爭過於激烈,導致價格戰氾濫、議價能力低下。
同時,漲價是否成功很可能影響自身股價的變動,萬一因漲價而損失了部分業務由此影響了資本市場的表現,更是得不償失。因此,快遞企業選擇電商大促銷、春節等特殊時段漲價,一方面是迫於現有成本支出無法匹配大量業務的完成度,另一方面則是激增的業務能夠對漲價帶來的業務受損降至最低,畢竟對於商家而言,用有限增加的成本來保證服務品質是能夠承受的。
而對於基層快遞網點而言,更多的業務意味著更多的收入,只要利潤允許,報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同時,一些企業的競爭性策略,也在為“低價競爭”推波助瀾。“其他幾個快遞還在殺價,不過我的成本更低,價格還是有優勢。”老陳掐滅了手中的煙,撓了撓多年未變的短寸,“尤其是菜鳥裹裹一上線,單票的補貼就比原來的利潤多。”
然而矛盾的是,中國快遞單價已經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水準,中國社會物流成本的占比卻並未因此降低。同樣矛盾的是,據數據統計,2010年,快遞整體行業的平均淨利潤率還在30%左右,如今已降低到不足10%,而據各快遞企業自身公佈的財報來看,2018年順豐的利潤率甚至只有5%左右,而當年順豐營收909.43億元,為其他幾大快遞企業之首,更多的業務營收、更高的客單價,與更低的利潤率(“三通一達”裡圓通最低,為6.9%),除了只能用統計口徑來解釋,似乎也已經找不到更好的理由。同時,10%的行業利潤率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日本、臺灣均為3~5%左右)相比,似乎還有著降價的空間。
 
價格戰的漫延
同時,激烈的價格戰甚至漫延到了快運領域。2月19日消息,順豐快運、中通快運、安能物流、百世快運、壹米滴答等快運企業已經開始實施降價措施,且力度非常大,順豐快運在2月17號直接取消10元/票的資源調節費;中通快運對全網中轉費(轉運費+操作費)按原價7折進行收取,執行時間從18日~29日;18日安能物流和百世快運紛紛宣佈,從2月19日~29日,安能物流全國中轉費按照分撥基準實現7折優惠,百世快運則在全網收貨價上實行7折優惠;壹米滴答更是祭出省內7折、省際6折的巨大優惠。
誠然,這一波降價中有著高速公路通行費減免以及油費下降的客觀因素,而且不少企業的降價時段也僅侷限於疫情階段,但是對於行業而言,這依舊能夠引發更混亂的競爭,也將掀起新的洗牌。
 
 

競爭多元化有望破局

好在,快遞企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價格”的單一化。

 
升級服務和品牌走出價格戰陰影
從草根到登堂入室,快遞企業們自然明白如果仍以“價格”為核心的競爭策略必然是死路一條,於是我們看到了快遞企業對服務產品和品牌形象的打造。例如推出當日達、次日達、隔日達等,將快遞時效作為產品分割依據,形成服務分級;同時開發重貨、大件快遞、冷鏈、醫藥等新業務領域來調整業務結構等。這些戰略讓行業競爭看起來更加多元化,並開始逐漸在用戶端顯現不同的效果。而且在末端的競爭中,我們也聽到了更多關於“網路更齊全、速度更快”的內容,我們也似乎看到了“價格戰”破局的可能。此外,政府和相關單位建立了相對合理的服務體系評價標準和投訴管道,讓快遞行業能夠用更客觀和真實的數據來證明自己的服務有多出色。
而服務也是推動快遞行業走出“價格戰”的主要動力。上文提到的種種服務,也是由於客戶商業模式的改變而帶來的。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間合作的依據逐漸向服務和需求的匹配度傾斜。另一方面,隨著行業、媒體等各類管道的宣傳,“更好的服務需要支付更高的報酬”逐漸為消費者所接受,這也是快遞企業宣佈臨時漲價能夠為大眾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