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4期-2020年4月] 貨運業走向服務供應鏈時代 / 宅配提速還有空間嗎?

[封面故事] 宅配提速還有空間嗎?

 

快遞 宅配 電商

 

文章來源:文 / 編輯部

 

封面故事

宅配提速還有空間嗎?

文/編輯部

目前,整個世界都在驚訝於中國宅配的速度,不過對於中國宅配行業而言,未來的“一天十億件時代”意味著更大的挑戰,也意味著宅配行業仍有提升效率的空間,才能夠保證業務量激增後的服務水準。
中國宅配快嗎?就目前各主要宅配企業提供的服務而言,8小時達、次晨達、次日達等等,幾乎所有的服務都能夠在3日內完成(包含寄遞當日),可以說中國宅配業已經將速度推向了極致。
然而,在越來越頻繁的“電商節”衝擊下,原本已經能夠滿足客戶需求的宅配時效再次受到影響,儘管各電商企業們一再宣傳自身的速度多快,甚至最近幾年出現了以數分鐘計的首單送達,但是從整體時效來看,仍舊稱不上“快”。以2019年雙11為例,2019年11月13日簽收第一億個包裹,用時2.4天,比2018年提前4小時,而僅雙11當天就產生了16.57億個包裹,整個雙十一期間訂單履行時間自然變得更長。
 

 

需要更快嗎?
那還需要更“快”嗎?誠然,以電商節為例顯得非常特殊,電商節期間短時間的海量包裹,確實不是平時能夠比擬的。而且以平時的時效而言,確實已經能夠滿足一般消費者的需求,甚至比起國際快遞的詬病,中國快遞速度顯然已經傲視全球了。
在這樣的環境下,似乎提速沒有必要了。不過我們首先要理清楚中國宅配業能夠取得如此速度的原因。首先,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經營,中國宅配企業均已經建立了覆蓋全中國的網路,藉由這些網路,海量包裹得以正確快速地完成點對點的服務。其次,各類自動化、智慧化設備的合理運用,極大地提升了大型轉運中心的效率,幾年前屢見報端的“爆倉”事件消失已久。再次,這來自於大量人工的努力。過去,宅配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的人口紅利為中國宅配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援,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快遞員忙碌的身影,尤其是在各種大促銷期間,宅配企業臨時徵用大量人工已成常態。另外,得益於電商企業“倉配一體化”及預售方案的執行,包裹發送地已經無限接近於收件方,甚至不再需要反復經歷集散、轉運再集散等過程,因此才會有了數分鐘內完成配送的極端案例。
但是,隨著人工成本的逐漸攀升,宅配企業對於徵用人工保證時效已經開始有所顧忌,隨著新生代勞力走向市場,繁重的工作已經不是首選,“用工荒”已經開始顯現。審視快遞的寄遞過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需要人工的環節,例如裝卸、網點的收派和分揀,尤其是目前大量的包裹被遲滯於寄遞兩端,據統計一般快遞員投遞包裹每天最多為200餘個,而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一天一億件時代,因此寄遞兩端對於時效的平衡難度顯而易見。
 
為未來“未雨綢繆”
因此,需要更“快”的理由不是滿足當下,而是“未雨綢繆”。第一,“用工荒”的顯現,將會進一步影響到快遞寄遞兩端的效率;第二,目前電商件佔據包裹比例居高不下,未來更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馬雲甚至預言了未來“一天十億件”時代,加之電商促銷節愈加頻繁,因此帶給末端的壓力顯而易見。此處要說明的是,目前品牌方、企業已經基本選擇了倉配一體,通過平台提供的倉儲服務,前端發貨已經基本做到了高效率。第三,隨著宅配企業向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進一步下沉,這些地區的時效同樣需要得到保證。第四,隨著大包裹戰略的實施,末端投遞的效率將會被進一步影響,此前已經有快遞員透露,大包裹的投遞效率遠低於小包裹,費時費力。
此外,部分地區對於快遞車輛的政策不同,也會影響寄遞的時效,例如此前深圳禁止電瓶車使用,導致快遞員不得不採用人力車輛來完成大量的包裹寄遞;以及如疫情當前,快遞人員無法及時復工等等,均可能對寄遞時效產生影響。
 

三大環節再度提速

注重發揮“人”的效率
倉內運作方面,除了自動化分揀設備,依然還存在著大量人工作業的環節,例如裝卸等,這些環節也是能夠被優化的部分。當然,優化人工作業並不意味著一定是採用自動化設備,儘管目前拆/碼垛機器人技術相對成熟,但是使用成本仍舊偏高。倒是不少宅配企業已經啟用的伸縮式卸貨平臺,幫助降低勞動強度和節省時間,成本也更加低廉。此外,德邦快遞研發了“骨骼機”,被稱為“穿在人身上”的機器人,該設備結合了外骨骼仿生、資訊控制等技術。通過利用助力氣源、耐壓彈簧、仿生支架等,在搬運貨物過程中,為理貨員提供助力(實測助力最高達30kg),保護使用者的脊椎和腰部,提高外場工作效率,能夠廣泛應用於外場裝卸貨、分揀。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