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6期-2020年8月] 展覽專刊 2020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 ‧ 冷鏈科技展 / 醫藥+互聯網背景下醫藥物流人才發展的思考

[專欄] 醫藥+互聯網背景下醫藥物流人才發展的思考

 

醫藥 互聯網 醫藥物流 醫藥物流人才

 

文章來源:文/覃擁

 

專欄—探索

醫藥+互聯網背景下

醫藥物流人才發展的思考

 

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平台等層出不窮,給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而關乎人類健康的醫藥物流業的創新變革較緩慢。除行業特殊性外,還與從業者的思維方式(基因)趨於保守有關。筆者對互聯網趨勢及思維下醫藥物流人才發展進行探討,以期引發行業同仁共鳴,引起相關企業對該話題的重視,及早建立相應人才發展機制,未雨綢繆、決勝未來!

文/覃擁

 

 

 

 

醫藥與互聯網融合加速
如今,互聯網應用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傳統醫藥物流行業也不例外。隨著“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推進,傳統醫藥物流行業在逐步和互聯網融合,雖然這個進程比較慢,但在2020年新冠疫情下,不排除2020年下半年或2021年突然加速,理由如下:
(1)傳統醫藥物流與互聯網融合進程中,遇到的諸如處方來源、醫保支付、各方利益分配(特別是醫院醫生利益問題)等阻礙點較難解決,但隨著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如:兩票制、帶量採購等)的推進和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等技術的應用,上述問題都將得到解決,而且改革速度在加快,現在多地試點網上醫保支付、醫院電子處方社會化、處方延伸(如天津、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等地)等。
(2)互聯網化的產品一般是標準產品,而且其供應鏈層次較多較長、效率較低,以此看來,醫藥產品非常有可能互聯網化(藥品相對標準化,而且中國醫藥供應鏈層次多、供應鏈過長、通路庫存過大、供應鏈運營效率較低),雖然政策有些影響,但趨勢不可避免,尤其是常見慢性病及術後長期用藥產品(含處方藥)非常有可能互聯網化,甚至可以做到B2C與O2O;
(3)諸如順豐、京東、阿里健康、微醫、平安好醫生等這些跨界互聯網企業逐步進入醫藥物流行業,勢必倒逼傳統醫藥物流企業與互聯網融合,因為互聯網往往是跨界、跨緯度打擊與顛覆,你不變他幫你改變。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醫藥上漲10倍以上。
伴隨著傳統醫藥物流與互聯網融合的進程,傳統醫藥物流行業也必然與互聯網進行融合,甚至互聯網化。而在融合過程中,企業必須建立新的人才發展機制以適應新常態、新趨勢,傳統醫藥物流人才也必將與互聯網進行接觸、融合,甚至需要自我重新塑造與顛覆。
 
 
傳統醫藥物流人才發展困境
受醫藥物流行業發展現狀的影響,傳統醫藥物流人才發展呈如下困境:
(1)符合現代醫藥物流管理需求的醫藥專業物流人才緊缺、匱乏。
掌握醫藥物流專業知識、具備現代醫藥物流管理理論知識與實踐、懂資訊與物流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真正懂得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的醫藥物流人才;具有互聯網思維與基因的跨界醫藥物流人才。
(2)年齡結構不合理(整體年齡偏大,後備年輕力量儲備不足)。
(3)東西南北中人才發展不平衡,差距大(受整體經濟發展及醫藥市場發展的影響)。
(4)集團化與非集團化企業發展差距大。
一般而言,集團化企業有較為完整和前瞻性的人才發展戰略,物流項目較多,為了集約化人才使用,往往會建立相對完整的醫藥物流專業人才體系和梯隊,人才專業能力(理論與實踐)、人才年齡結構、人才數量相對於非集團化企業要好一些,國藥、華潤、上藥、九州通在醫藥物流專業人才體系和梯隊建設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績(為行業培養輸出了大量人才,可以稱之為行業的黃埔軍校),但客觀來講都還有諸多不足(受股權激勵、管理體制等影響,有的企業物流是分散管理,很難實現集團一體化物流人才體系建設;有的受盈利水準及領導力的影響,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還有很多改進空間。
(5)從整體行業來看,許多企業對醫藥物流重視度不高,對醫藥物流人才發展不重視。
目前醫藥物流行業兼併重組、做大做強還是主旋律,業務重組、優化與整合是當前的主要任務,物流作為後台支援部門,目前還不是企業首先要考慮的,更談不上制定人才發展戰略,為物流人才建立職業發展規劃。
(6)醫藥物流專業人才薪資水準整體偏低(受行業利潤率及物流在行業內地位的影響)。
(7)醫藥物流專業人才流失越來越嚴重,偽人才倒吸現象出現,如果再不改觀,將出現人才虹吸效應及人才漏斗現象。
 
受互聯網大潮的影響,電商大鱷(如:BATJ,指B百度、A阿里、T騰訊、J京東)、移動醫療互聯網企業(如:微醫、平安好醫生等)、醫藥電商企業(如:1藥網、好藥師等)、新型醫藥連鎖企業(高濟等)、其他物流行業(如:順豐、中郵等)等都紛紛接觸醫藥互聯網,對於這些新觸網的互聯網公司,往往缺少醫藥物流專業背景和相關人才,往往開的薪資比較高,思想比較活躍,有的甚至開出了合夥人條件,從行業發展來看,人才向電商互聯網公司流動是趨勢,會出現虹吸效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