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7期-2020年10月] 智慧科技為鞋服供應鏈提供創新能量 / 思變的世界工廠下一站開往哪裡?

[專欄] 思變的世界工廠下一站開往哪裡?

 

工業4.0 供應鏈 互聯網

 

文章來源:文/主編 海貓貓

 

專欄—評析

 

思變的世界工廠下一站開往哪裡?

專訪 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首席代表 房殿軍

文/主編 海貓貓

 

藉由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首席代表 房殿軍博士的敘述,讓我們更加瞭解由德國提出的工業4.0的內涵,在工業4.0的改革上,物流與供應鏈的做法,雖是以中國製造2025為主述,但也能提供台灣產業界深思。(編輯部)

 

房殿軍教授

作為德國物流界華人第一人,擅長物流管理與物流工程,在德國物流界享有盛譽,是中國第一個“七五”規劃物流科技攻關項目業務骨幹,國家級特聘專家。

1988年進入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並獲得德國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以題為《物流中心規劃專家系統》的優秀論文獲得德國物流工學博士,2005年獲得德國弗勞恩霍夫終身名譽研究員稱號,負責的多個歐共體和德國國家重點物流科研專案中的《物流規劃電腦輔助系統》這一專案獲得歐共體科技特別獎,2010年,德國弗勞恩霍夫機構授予房殿軍博士“弗勞恩霍夫勳章”最高成就獎。

房殿軍教授自1999年以來一直擔任華為首席物流顧問,參加了華為幾乎所有工廠的物流規劃。2013年和2016年,房殿軍教授帶領的德國專家團隊分別獲得華為授予的“最高金質勳章”以及“藍血十傑”勳章。2018年,德國物流協會頒予房殿軍教授“卓越成就獎”。2019年,海爾授予房殿軍教授人單合一勳章“最佳實踐獎”。同年,榮獲2019年度青島重點人才工程“國家特聘專家”獎、“琴島獎”。

房殿軍教授是多個國家級和省市政府科研項目的負責人,並在多家中國知名企業如華為、海爾、福田、京東、平安銀行、中國煙草公司等擔任專家顧問,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智慧裝備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專家。2018年6月,房殿軍教授發起組建中德智慧技術博士研究院並且擔任中方院長。該院現已經邀請了十位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三位中國國家高端人才、四位華為“藍血十傑”外籍高級專家顧問、四十余位中外專家教授,致力於為企業培養一流人才,為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助力中國智造!

 

 

 

為一個年輕的現代化國家,中國由於歷史原因錯過了“蒸汽時代、電氣時代”,而在“資訊時代”的拼搏中,中國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製造大國”,卻也在邁向“製造強國”的路上凸顯瓶頸。窮則思變。在成本攀升、市場競爭等多重壓力下,中國製造業不得不進行新一輪的轉型和探索,市場需求和供應鏈技術,正在為這次轉型提供了動力和支撐。 

 

 
 
何為“工業4.0”
 
核心
低成本實現訂製化需求

過去,大批量製造成為了降低供應鏈成本的重要手段,而“訂製化”則意味著高端和奢侈。如今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個性化”消費趨勢明顯,各行業商業模式也開始向“個性化”傾斜。而“工業4.0”的核心願景,就是用低成本實現訂製化需求。而這離不開供應鏈技術的升級與應用。由於個性化需求要求供應鏈的回應速度極高,因此非常強調供應鏈的柔性化。而供應鏈的柔性化,則建立在供應鏈的數位化基礎上。

 

基礎
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資訊物理系統)

“工業4.0最早由德國提出,而其提出的基礎在於CPS (Cyber-Physical Systems,資訊物理系統)的應用。”德國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國首席代表房殿軍分析道,“相比於工業3.0時期的機電一體化和自動化,實現工業4.0的要素之一就是即時數位化,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各個環節、系統、設備和產品的互聯互通。CPS比傳統的嵌入式系統有了質的飛躍,它集網路系統、感測器和控制系統於一體,是智慧產品的基礎。採用CPS技術後,不僅能夠獲取設備的即時運行狀態,而且能夠根據需求快速地優化運行狀態,其智慧和效率遠高於3.0時期。”

 

管理
數位化、視覺化和透明化

此外,基於供應鏈的數位化和視覺化,還能夠實現供應鏈的透明化管理,進而走向智慧化。即系統能夠預測供應鏈各個環節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及時作出預警,幫助企業預測和實現潛在需求以及規避可能的風險。例如在汽車行業,某些零部件的供應可能受到船期等影響導致未來庫存的不足,利用智慧供應鏈系統,能夠幫助企業及時地從不同需求來作出更準確的判斷:若以滿足所有訂單需求為前提,那就需要考慮更改運輸方式或者啟用備用供應商;若採用成本優先的策略,則採取以滿足重要客戶為主,次要客戶再行商議的行動方案。當然,房殿軍表示,具體操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條件更為複雜,除去成本外,訂單的優先順序、客戶的重要性等都需要被納入考慮的因素。

之所以系統地提出工業4.0概念,是由於經歷過完整工業革命的德國製造業,已經自發地由工業3.0邁向了工業4.0時代,同時德國上馬了國家級專案—智慧服務世界,兩者相輔相成。前者讓供應鏈實現了智慧化,包括各層面設備以及產品的智慧化,並能夠低成本地生產訂製化智慧產品,後者則是基於智慧產品提供智慧化服務。

 

挑戰
基礎差、發展不均衡、創新匱乏

不可否認中國部分行業的發展已經能夠媲美歐美等發達國家,甚至已經邁入了工業4.0時代。房殿軍表示,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中國製造業存在的問題。標準化建設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政策制定不平衡等,既造成了中國工業基礎的參差不齊,更制約了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

這也是中國製造業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挑戰之一。同時,中國製造業供應鏈方面的核心問題集中在全流程的拉通和數位化管理。由於缺乏數位化和資訊化,大部分中國企業對於供應鏈的流程管理效率較低,並由此導致了庫存過高、供應鏈回應速度低、成本高等眾多問題。而且,中國人對於供應鏈和物流的理解與歐美國家有所區別。房殿軍解釋道,例如英國更多討論供應鏈概念,而德國則以物流為主。總而言之,物流應該是深入到企業運營全流程,包括其內部和外部物流的運作與管理,物流技術裝備的應用,例如AGV、自動立體庫、輸送分揀等,以及物流資訊系統。而供應鏈的研究則涉及到供應商的供應商到客戶的客戶,覆蓋整個供應網路,包括了設計、生產、製造、銷售(分銷)、物流等完整流程,這其中除了物流和資訊流以外,資金流和商流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物件。

此外,缺乏技術創新也是中國製造業的癥結之一。儘管不少領域的龍頭企業擁有了睥睨世界的研發能力,但是行業整體的創新氛圍不足,且創新能力匱乏。一方面技術的創新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而且每項技術從無到有再到落地應用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另一方面,中國現有的供應鏈相關技術人才匱乏,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房殿軍以弗勞恩霍夫物流研究院為例,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研發新技術,這些資金的構成除了政府部門的補貼,還有部分來源於其與企業合作的專案收入。研究院發展至今,已經擁有了數萬名各類人才,其創新能力位居世界前三甲。相比之下,中國人更熱衷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且由於人才的匱乏,互相挖腳也是司空見慣,人才也在這樣的環境下浮躁不已。房殿軍痛心地說。

 

優勢
態度開放、互聯網技術卓越、市場廣闊

但既然是互補,那表明中國也擁有著自身的優勢。首先中國人樂於接受新理念和概念,並對新技術的應用秉持了非常開放的態度。過去的幾年中,除了“新零售、全通路”等商業模式的革新,對於供應鏈的新技術應用,中國企業也是不落下乘,並湧現了一系列成果,例如海爾青島智慧工廠、福田康明斯項目等等。在房殿軍看來,在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這種“拿來主義”非常適合當前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德國人非常系統和嚴謹,技術創新能力強。然而新技術的誕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夠被落地應用,企業、社會、法律等等,都是影響新技術應用的因素。”房殿軍耐心地解釋道,“中國企業則更開放,願意嘗試新技術,德國的技術研發能力與中國的實施落地速度相結合,是理想的雙贏合作。”

其次中國在互聯網方面的發展與成就,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準,尤其是在電商、移動支付等領域,需求的收集與回饋也更為全面和即時,這為供應鏈數位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中國有著龐大的消費市場,消費者非常樂意為“訂製化”的智慧服務買單。例如近年來智慧家居市場的火熱,帶動了家電行業的產品智慧化。以小米為例,小米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提供了優秀的技術平台,其服務的產品和與之合作的企業,均能夠得到數位化轉型的支持,進而實現對企業、個人的智慧化服務。此外,中國企業對於供應鏈金融的使用也頗為成熟,倉單質押等模式的推廣應用,緩解了中國企業日益緊張的資金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助力。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