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11期-2021年6月] 冷鏈 繼往開來 / 冷鏈物流進入混戰時代

[專欄] 冷鏈物流進入混戰時代

 

冷鏈物流

 

文章來源:文/海貓貓

 

自疫情爆發以來,社會各界對於冷鏈發展的關注程度也達到歷史最高。先有盒馬、叮咚買菜、每日優鮮、鮮豐水果以及台灣全聯超市、全家便利店與7-11等企業因疫情成為熱點,此外在冷鏈食品檢測中發現新冠病毒,隨後進行大消毒大排查,這些事件點燃了社會各界對冷鏈的關注度,這也給冷鏈企業帶來信心和機會。

 

行業逐步撕下“小散亂”標籤

     過去談論起冷鏈行業,“小散亂”一直是多年撕不掉的標籤,如今這個情況正在發生改變。據統計,2019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約為3,391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據預測,至2020年,中國冷鏈物流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3,988億元,2021年中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將達4,690億元。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2.4億噸,至2025年,冷鏈物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500億元。從市場和企業的發展規模來看,中國冷鏈物流整體規模並不小,相對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中國人均冷庫擁有量仍然較低,市場的規模潛力無需贅言,無論是民企如萬緯物流、天環冷鏈、統冠物流;國企如中外運冷鏈、中遠等,或是台灣的全日物流、統一速達、逢泰、新竹物流、嘉里大榮、裕利、大昌華嘉、好好立和等企業,均已經展現出過硬的實力和非凡的潛力。

     同樣,“散”的標籤也正在褪去,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冷鏈行業發生了多起融投資事件,如新夏暉的成立,中外運冷鏈的重組,中遠海運殺入冷鏈等背後上演的是巨頭抱團、央企併購等大舉動。據統計,2019年市場前一百大企業總營業收入達549.8億元,同比增長38.1%,占全年冷鏈物流市場總規模的16.2%,比2018年的占比提高2.4個百分點,由此也反映出了中國國內冷鏈市場企業集中度進一步加強。

     同時,“亂”的固有印象逐漸被打破。近年來,《關於開展首批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冷藏冷凍食品品質安全管理的公告》等規劃和指導類政策的發佈,正在幫助冷鏈物流行業走向更規範。同時,隨著消費水準的上升,消費者對冷鏈的關注度也逐漸提升,從而倒逼冷鏈行業逐步走出服務亂象,提升服務水準。

多項挑戰困擾行業

     由此可見,中國冷鏈行業擺脫“小散亂”是必然趨勢,但在這之前,仍將遇到不小挑戰。就目前來看,挑戰仍然集中在以下幾大方面。

第一,冷鏈成本過高。拋開高附加值產品,普通產品對冷鏈服務的選用仍然“成本第一”,尤其是以批發市場模式為主要流通通路的農產品領域,由於無法在生產端形成規模效應,又不能在消費終端完成成本的轉嫁,因此只能“用不起”。此外,雅瑪多終止在華冷鏈宅配業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高標準冷鏈服務在中國市場受眾有限,無法形成規模化盈利,也暴露出企業對冷鏈成本的承受度。

第二,冷鏈行業服務不規範,仍然存在斷鏈、資訊不透明、監控不即時等情況。近年來,以G7、易流、捷依通信等技術企業的崛起,為冷鏈行業的數位化和透明化進程提供了技術支援,但“使用技術是有成本的”,因此仍然存在不少企業缺乏對冷鏈運營狀態的監控,從而發生冷鏈斷鏈的情況。例如小龍蝦、鮮花等翻車事件,說明企業對冷鏈掌控不足,導致貨品品質受損,最終害人害己。

第三,中國冷鏈服務設施數量不足,冷庫容量、冷藏車保有量、冷藏櫃、冷藏箱等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據統計2018年全球冷藏庫總容量達到6.16億立方米,其中中國的冷庫容量排名前三,然而從人均冷庫面積來看,中國每人僅擁有0.132立方米,與美國(0.490立方米)、日本(0.315立方米)等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值得一提的是,印度人均冷庫面積居然高居第三,達到了0.343立方米。

新興行業和商業模式

帶動冷鏈需求擴張

     新興行業和商業模式的興起,帶動冷鏈行業需求擴張,且向細分需求聚焦,例如現製茶飲、餐飲O2O、智慧零售等。現製茶飲作為近兩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細分賽道之一,僅從不勝枚舉的品牌就能夠感受市場的爆發力,其中以鮮奶、水果等新鮮原料為宣傳重點的品牌,對於冷鏈的要求也相對更高。餐飲O2O方面,霜淇淋、火鍋等不同於常規餐飲的外送市場興起,冷藏、冷凍食品、食材的“最後一公里”,正在成為品牌方交付的挑戰重點。對此,CFB集團(旗下擁有DQ、棒約翰、悅璞食堂、遇見小面等)通過自建配送團隊,嚴格制定溫控策略,例如在霜淇淋的配送中,要求“倒杯不灑”,且必須全程配送溫度一致,以此保證霜淇淋的品質。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