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11期-2021年6月] 冷鏈 繼往開來 / 蔬菜流通的中間環節 會不會快速被“幹掉”?

[封面故事] 蔬菜流通的中間環節 會不會快速被“幹掉”?

 

蔬菜流通 生鮮電商

 

文章來源:文/李光集

 

 

     賣菜這件事,沒那麼簡單。世界各地都想減少流通環節,達成產地直銷的理想,“幹掉”中間環節是大家追求的目標,但是多年後,目標達到了嗎?

 

     年來,蔬菜流通前所未有地成為資本、媒體、政府和老百姓關注的焦點,向來毫不起眼的“菜籃子”,成為大批資本角力的戰場,從生鮮電商、新零售到社區團購,各路資本在這一領域輪番轟炸,希望通過巨額的資本投入來改造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殺出一條血路,擁有一席之地。這些資本都是沖著“蔬菜重複消費、高頻購買、高批零差價”來的,意在通過減少蔬菜流通環節,獲得高流量和高價值。那麼,資本的如意算盤會不會快速實現呢?

 

蔬菜生產流通現狀

     蔬菜產品屬於非標產品,具有體積大、重量重、品質控制難、品質穩定性差、不耐儲存、保鮮保濕要求高、物流組織難等特性。目前,蔬菜生產流通還是以傳統生產流通方式為主,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中國人多地少,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分散生產的精耕細作生產方式,就成為了中國農業的主導生產方式。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2016年中國農戶有2.3億戶,戶均經營耕地規模7.8畝(1畝等於667㎡),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有2.1億戶。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而在西南地區,不但戶均經營耕地規模小,地塊也特別零散。蔬菜作為副食品雖然全國每年播種面積有3億畝左右,但每個農戶都會種植一點,即便蔬菜主產區的專業蔬菜種植戶,多數家庭種植面積就幾畝,組織化、規模化種植的比例並不高。

        中國地域遼闊,氣候差異很大,蔬菜品類也很繁多,目前蔬菜流通已經形成“大範圍、長距離、多通路”的大市場、大流通格局。蔬菜供應鏈通路複雜,縱橫交錯,流通環節很多,最長的通路從生產到終端消費者要經過七、八道環節,形成層層轉運和物流重組,與發達國家相比,流通效率不高。(見圖1)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中國有農產品市場4.4萬家,其中批發市場4,100多家,農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家。2019年批發市場交易額達到人民幣5.7兆元,交易量9.7億噸,經批發市場流通的農產品大部分都經過農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到終端消費環節。目前約七成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分銷,蔬菜經批發市場分銷的占比更高,農產品市場仍然是流通的主通路。

 

        蔬菜運銷主體以個體工商戶和農民為主。蔬菜產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也是一個“髒、重、累”的辛苦行業,一般城市居民都不會從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4,100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內,各類經銷商戶有近240多萬個,4萬家各類農產品零售市場,有各類經銷商戶400萬個左右,這些經銷商戶主要是農民和農民出身的個體工商戶。目前蔬菜運輸基本上都是公路運輸,從事蔬菜運輸業務的車主基本上也都是個體運輸戶,組織化、規模化的運輸公司基本上都不承接蔬菜運輸業務。

        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冷鏈物流普及率不高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目前,在中國由於冷鏈物流成本比較高,對比較廉價的蔬菜而言,承受不起冷鏈物流的高額成本。據相關統計分析,2019年中國蔬菜冷鏈物流滲透率才5.8%,這也意味蔬菜冷鏈經由率非常低。同時,由於冷鏈經由率低,缺乏採摘後預冷和冷鏈運輸,中國蔬菜流通損耗率高達25%左右。

        從現象上來看,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蔬菜流通環節實在太多,效率不高,很有必要大幅度減少中間環節,而且從理論上來講完全行得通。因此包括生鮮電商、新零售和社區團購在內的新業態和新模式,都希望通過建立與源頭的直採直供體系,減少環節,提升效率。然而十幾年來,在大量資本支撐下的新模式依舊乏善可陳。那麼,看起來如此簡單的事情,為何做起來這麼難呢?核心是成本和規模經濟的坎,邁不過去,具體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供應鏈流通環節的多少,取決於各環節多大程度實現規模經濟。“直採直供”雖然理論上行得通,實踐上確實能大幅度提高時間效率,但產業運作關鍵要看成本效率與時間效率的匹配度,以及消費者對成本價格的接受度。在行業集中度高的情況下,產業鏈各環節很容易實現規模經濟,流通的中間環節自然會大幅度減少,但在產業鏈兩端都“小而分散”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增加中間環節來層層提升規模經濟,降低流通成本。蔬菜產業和快遞產業高度相似,生產者(發快遞的人)與消費者(收快遞的人)這兩端都是“小而分散”的,快遞小哥收單後,並不會點對點進行直接送達,而是增加中間環節,通過層層轉運實現物流重組,最終送達收件人。在這種情況下,減少環節反而會增加總體流通成本。對蔬菜流通而言,很多流通環節是必要的,產地前端需要層層集中提升規模,銷地後端需要層層分銷到達終端消費,目前難以大幅度減少。

        生產決定流通,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流通組織形態。農業生產力提升不僅取決於生產工具,而且受制於農業資源稟賦,中國不僅人多地少,而且山地丘陵多平原少,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在現有小規模分散生產模式下,中國蔬菜流通方式很難轉換成美國那樣以“大平原、大農場、機械化生產”為基礎的“少環節、點對點”的大規模物流配送模式,即便要向這一方式轉化,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隨著各環節生產力的提升而逐漸提升。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規模龐大,2019年鄉村常住人口仍高達5.5億人,農業一直是中國政治和社會穩定的基石。儘管在產業運作方面亟需推進生產集約化,政府也鼓勵土地流轉,但土地和生產集中速度不會很快:一是十九大已經明確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繼續延長三十年土地承包期,這意味著到2057年之前,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生產模式仍將是主導;二是中國城鎮化和吸納就業能力還有限,無法解決大規模低勞動技能農業轉移人口就業;三是農民“小農意識”突出,合作意識不強,推進產業合作難度大;四是出於政治和社會穩定考慮,政府也不會強制性大規模推進土地流轉,更不可能通過將農民硬擠出來推進土地集中。而且目前單體幾百畝的流轉規模看似不小,但在面對全國消費需求和多品種種植的情況下,依舊屬於“小而分散”。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