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3期-2020年2月] 物流資產+智能設備開啟新服務 / 領航一帶一路邁進電商市場新藍海專訪 Lazada ...

[國際物流] 領航一帶一路邁進電商市場新藍海專訪 Lazada 跨境招商副總裁 張揚

 

跨境電商 Lazada 東協物流

 

文章來源:文/編輯部

 

        在阿里巴巴全球化理念驅動下,Lazada投入阿里懷抱後,作為其首個跨境電商突破口,擔負阿里“貨通天下”重任前行。憑藉電商市場利好東風,在書寫跨境電商歷史進程中,Lazada或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2012年3月,新加坡迎來了首家提供“貨到付款”服務的電商公司—Lazada,通過自建物流中心,Lazada以自營模式啟動東南亞6大市場,成為東南亞領先的B2C電商平台。2015年11月,Lazada設立第一個數據中心,開拓跨境業務與物流後不到5個月時間,阿里公告10億美元控股Lazada。

 

首個跨境電商突破口

       相比亞馬遜在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的先發優勢,阿里在亞太、東歐等部分“一帶一路”國家處於領先地位。通過收購東南亞本土電商平台Lazada,阿里以“當地本土化平台+阿里運營能力輸送”形式進行跨境電商業務拓展。“經過自身多年的發展,Lazada已經是東南亞電商平台的一隻老虎,在阿里融資加持下,Lazada如虎添翼。”Lazada跨境招商副總裁張揚說。

     “阿里的全球化即阿里的業務要走出中國,既然要走出去,首先要聚焦一些國家和地區。”張揚說,“與中國山水相依的東南亞地區,無論是消費者的消費心智,或是地理方位,以及中國一帶一路的歷史積澱,都將是阿里全球化戰略非常重要的一塊領地。”

       正是由於此次契機,Lazada作為東南亞電商領頭羊自然成了阿里巴巴全球化重任的首個突破口。張揚稱,一直到2019年阿里才基本完成Lazada平台收購,此次收購Lazada為阿里巴巴日後跨境電商業務的拓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Lazada經過多年所積累的客戶群體正是阿里巴巴B2C跨境業務的堅實基礎。“整體而言,無論是物流,亦或是支付、金融,阿里都需要最好的電商平台去承載它整體全球化戰略的第一步。”張揚說道。

       同時,Lazada平台專門為跨境電商提供物流服務的海外倉正式全面向所有商家開通,主要覆蓋馬來西亞、新加坡消費者物流端的配送。“通過針對性分析後,如果這個品牌適合新馬兩地的消費者,我們會建議它直接囤貨到我們海外倉,讓更多消費者第一時間感受品牌帶來的消費體驗。”張揚說,“這也是Lazada在物流方面對品牌成長、品牌出海的助力,有利於品牌塑造自身影響力。”

 

 

 

 

 

 

 

 

東南亞版“TMALL天貓”

       每一個行業生態都存在競爭對手,在張揚看來,Lazada在發展過程中自然也不例外,而張揚更樂意稱之為友商。東南亞另一電商平台Shopee採用具備社交屬性的C2C模式,擁有長期高速增長潛力。當談及如何看待Shopee時,張揚說:“Shopee是值得尊敬的友商,僅兩到三年時間實現當前發展態勢,不容我們忽視。”

      不同的是,Lazada採取的B2C模式在流量(網頁流量和移動流量)引聚上更具備明顯優勢。以Shopee目前開店性質而言,“行業裡有個俗稱叫雜貨鋪,它不會對商家賣什麼貨進行過多的限制,與淘寶相似”張揚說,“相反地,自Lazada平台被阿里收購之後,它其實已經變得越來越類似中國的天貓”。

      因此,Lazada更青睞想通過該平台去拓展東南亞市場的品牌商家,走垂直化路線。“在品類上,Lazada更具限制性要求,”張揚說道,“我們希望入駐的專營店、品牌店在Lazada平台自然成長,幫助更多的商家、品牌出海東南亞。”

      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正處人口紅利風口高峰,總人口超過6億人,網路滲透率高達55%。隨著智慧設備的普及,移動社交在東南亞地區趨漸流行,“他們簡直是拿生命在上網,”張揚驚歎道,“菲律賓線民每天上網時長超過10小時,這對於互聯網整體發展意義非凡。”張揚表示,無論是Lazada或是其他國家的垂直類電商平台,大家都因為看準東南亞人口流量增長進入爆發期,才瞄準這個市場發力。

      另一方面,就東南亞整體消費水準而言,除新加坡外,其他國家仍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人均消費能力有限。“因此,客單價不能太高,對品牌商而言,這也是最大的挑戰,”張揚進一步解釋道,“但東南亞人民的消費熱情高漲,這就是阿里關注這個市場的原因。”

      張揚認為,就阿里巴巴全球化戰略而言,讓兩岸的商家、品牌通過Lazada平台進行出海,是Lazada對於阿里巴巴的使命。張揚說:“Lazada致力於打造某行業裡垂直的標竿商家,以及一些標竿品牌,進行精細化運營管理。”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