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出版刊物 / 物流技術與戰略雜誌 / [第105期-2020年6月] 新零售+冷鏈物流 / 後疫情時代下的冷鏈物流發展趨勢與需求

[專欄] 後疫情時代下的冷鏈物流發展趨勢與需求

 

冷鏈 生鮮電商 物流

 

文章來源:文/苗得禹

 

專欄—趨勢

後疫情時代下的

冷鏈物流發展趨勢與需求

文|苗得禹

2020年初的疫情前後,我們看到了關於應急物流以及疫情後的物流發展的建議與策略,本文作者從自身角度,分享關於疫情後冷鏈物流的發展。

 


大現象兩顯優化空間

現象一:封閉社區大門設置“安心自提點”
在疫情期間臨時安置的安心自提點(圖一),對於配送人員在社區中穿梭的風險控制有很大效果。不過就物流人的角度來看,冷鏈商品放在開放空間,將存在失溫及影響食品安全等隱患。不過, 危機即是轉機,未來用來取代最後一公里的暫存設備,將有可以預見的市場增長機會點存在。
 
現象二:消費者面對不同品牌到貨的亂象,代表未來服務形式仍存在精進空間
此次疫情重新啟動了生鮮電商市場,也讓所有品牌方重新思考前置倉對於自身的效益及價值。宅配到家的演變,從最原始的快遞送到家、快遞送到豐巢櫃、外賣送到家、買菜送到家、外賣/買菜只送到社區大門(疫情期間)。從交付現場看,送達至大門處暫存區對於貨品的管理及其混亂,消費者交付體驗極差,“錯拿、漏拿”等現象時有發生。
因此, 筆者提出兩個觀點,分享後疫情時代下的冷鏈物流發展趨勢與需求:
 
 
從“降本增效”
看冷鏈物流發展趨勢
降本增效議題,在《關於加快推進商貿物流標準化工作的意見》發佈後,一直都是近幾年被關注的重點,也是物流人不斷自我挑戰的核心理念。在後疫情時代下,更將成為必須加快腳步落實的工作。其中,對於冷鏈物流方面,筆者認為有兩個項目相當適合結合“區塊鏈”技術進一步實施。
 
全鏈溫度監控
對冷鏈商品溫度的較真與追求,近兩年已隨著溫度記錄技術的成熟,從沿海城市擴充到全國各地城市了。然而,即使現今大多數冷鏈配送車都已經具備溫度監控系統,卻仍存在相當多中斷點,例如供應鏈上下游交接時,因為使用不同物流公司,造成資訊不透明,很多倉庫收貨時須測溫,並仍存在貨車在倉庫門口打冷至合格才能卸貨等,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
活用雲端技術,對冷鏈商品的智慧化幫助,在於顧客可以從原料生產倉庫運輸,掌握全鏈條過程的溫度,再結合不可竄改的區塊鏈技術,除了能夠保證商品溫度及食品安全之外,也能做到產品溯源,除了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在另一個角度來看,是物流企業降低成本與消費者獲得品質穩定的雙贏局面(圖三)。
 
冷鏈容器標準化
常溫容器(例如:標準托盤及可套迭物流箱),過去也一直是業界大力推廣的物流容器。但是,冷鏈商品往往因為包裝規格差異,產品特性不同,存在不同規格尺寸的物流箱,致使供應鏈上下游流通時,造成物流企業極大的困擾在裝卸及交接時,都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和時間。
以表一為例,筆者以廠商自有料箱與全鏈標準料箱進行模擬比較試算,對於一個365天全年無休的零售行業大倉而言,全年時間及成本的差距可高達五倍之多,況且零售業在全國的網點都不止一個,只要通用三個物流中心,就有機會達到千萬級別的成本節約效益!
 
 
 
 
【如欲閱讀全文,敬請訂閱雜誌。】
 
 

 

訂閱雜誌    回前頁

 

更多精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