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
新價值是新零售 ╳ 新地產 ╳ 新供應鏈
文章來源:陳巨星 總編輯
回顧2016年,在供應鏈物流領域最受關注的是:國泰世華銀行的供應鏈金融發展項目,獲得酒商青睞,倉單質押金額不斷攀升,質押融資金額達上億元新台幣;永聯物流開發公司占地1.8萬坪以冷鏈及醫藥為主的楊梅倉庫動工,台中烏日倉庫租戶已完成8成面積的預約,工業客戶成長迅速;立興投資公司桃園大園七層式PChome專倉完工,成為物流地標;台灣政府啟動南向政策,東南亞國家成為台灣企業關注地區,各項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爆滿,參展攤位數316個,參展商共97家,全世界的台商是最大買家,紛紛回到台灣採購,物聯網成為台灣技術新亮點;中國大陸阿里巴巴淘寶網雙11大促銷活動,又創紀錄,一天營業額就高達人民幣1207.49億元,全網銷售額達人民幣1770億元,全網一天包裹量達10.5億件。大數據成為企業佈局未來的利器,系統設備的發展與應用愈來愈成熟,已成為供應鏈物流競爭的必要條件。
新零售
歐美日先進國家的零售業,是伴隨經濟成長一步步發展起來,從零售店、超市、便利店、量販店、購物中心、折扣店、OUTLET暢貨中心、百貨公司等,英國與日本還發展出生活協同COOP團購方式,歷經50-100年。這期間,已讓社會消費者,建立起有信任感的消費習慣與品牌忠誠度。美國亞馬遜成功地發展出電商模式,將消費習慣分流至電商。中國大陸經濟高度發展不過30年,傳統零售才剛剛開始,尚未建立完善的消費體系與品牌忠誠度,就已進入電商時代,阿里巴巴淘寶網更是將電商發揚光大,讓大陸消費習慣一下子就由傳統零售發展到電商,電商更是席捲全中國市場,傳統零售業紛紛關門大吉,一下子傳統零售店似乎看不到未來。2016年11月11日當天銷售額就高達人民幣1207億元,令人瞠目結舌。但是阿里巴巴主席馬雲,去年底在雲棲大會上又說:電商將亡,新零售將起。一時之間,市場陷入混沌。但,這只是在中國大陸發生的狀況而已,世界並不是這樣。
日本的傳統零售業,也受到電商的影響很大,但根本原因是消費變少,又流出一部分到電商,因而擠壓到傳統零售業,但日本人的消費習慣是建立在信賴基礎的,政府並不鼓勵電商極大的發展,對電商的課稅與傳統零售一樣,因此雖然電商有發展,但也只是緩慢而已。日本企業7&i集團在東京川崎市武藏小杉地區,開設了一個名叫Grand Tree購物中心。開業13天,就累計有100多萬人流量!賣場面積只有3.7萬平米的購物中心,每日客流量近8萬人次。年客流量約2000萬人次。憑什麼如此火爆呢?購物中心半徑5公里範圍,擁有49萬戶,約117萬人。靠什麼力量把商圈裡的居民給牢牢抓住?當相同類型購物中心有很多的情況下,吸引顧客到GrandTree購物中心來的方式,就是“ 把Grand Tree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而且,“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非常準確地解答了商業地產創新的核心問題,商業地產發展有三個要點:首先商業地產的生命線(獲取投資回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經營一定年限以內能夠收回投資)最最重要的基礎是吸引人來消費,“把Grand Tree購物中心建成大家樂意來玩的地方”,其次才是銷售商品,“在玩的過程中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就是在顧客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把商品銷售出去了。把購物中心的主要功能排序從傳統的“購物休閒”顛倒過來,轉變為“休閒購物”了,大型商業地產功能創新,需要符合4S—Services服務、Seeing觀景、Socialization社交、Shopping購物這樣的排序,這個排序也就是先要創造條件讓顧客樂意來,來享受服務、來觀景、來社交,然後順便買一些東西回家。
日本便利店也一樣,它成為餐廳又是小超市,能夠在店裡吃飯,也能買一些已洗選好的小包裝蔬菜水果與冷凍調理食品,回家後簡單烹煮。便利店也推出差異化,與地方農特產品結合銷售。除此之外,會員制的生活協同組合COOP的產地直銷方式,已有1200多萬個家庭加入會員,營業額高達8000億日元,持續蓬勃發展,這都說明傳統零售業在改變中,電商只是其中一項零售領域。
美國亞馬遜也在去年推出實體的無人商店,商店的配送與補貨依然是傳統方式,但是陳列、結帳及下訂單方式已採自動,透過移動支付,透過大數據與雲端做下單補貨與預測,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大陸阿里巴巴旗下盒馬鮮生電商超市,以電商的角度來開設線下超市,呈現實體超市的豐富感、臨場感與體驗感,以建立消費者的信賴,線下實體超市對農產品的銷售,有最直接的新鮮感受,最容易體驗,商品的陳列,可做實體銷售又同時可做線上銷售,讓店員就是揀貨員,讓超市就是倉庫,同時結合O2O。
新地產
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公司,首先在大陸各地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物流倉庫網絡,把物流地產當成是據點,發展出一個大數據網絡,有金融有配送有雲端系統,它成為一個整合平台對供應商、電商與物流業發起服務。
普洛斯GLP,世界最大的物流地產商,正透過地產的基礎網絡,往上疊加大數據、金融、雲倉、運輸共配與投資等服務,讓企業體成為整合者。
台灣永聯物流開發公司,隸屬霖園集團,成立迄今兩年,在台灣已擁有19萬坪土地,興建了樓地板面積達14.1萬坪的現代化倉庫,計畫投資新台幣300億元,將興建約100萬㎡現代化倉庫,目前已進入供應鏈金融領域、設備租賃領域,接著是雲端大數據等整合性發展。其台中烏日倉庫,將在今年七月完工啟用,已預約入駐的客戶就達80%,其中不乏製造業客戶與國際級物流客戶。
新供應鏈
全球都在將互聯網的應用發揮到極致,隨著先進國家紛紛推出工業4.0,智能化與物聯網成為核心,工業商業農業都在不斷發生變化。現在是拉式生產,需要多少生產多少,需要的商品是經過消費大數據取得,又依大數據分析在哪裡製造,儲存在最靠近需求的地方,將庫存成本降到最低,供應鏈的五大要素,計畫、生產、銷售、物流與回收,都經過大數據對金融信用、全領域銷售、雲倉庫、一貫化運輸的整合,成為新價值。創新與改變,是國際潮流,也是現實。中國大陸實施與發展最徹底也最快,我們應該盡快學習,努力改變。重新定位與思考,新零售、新地產與新供應鏈,如何相乘以獲得新價值。個人建議以下方式:
1. 將整合與創新列為企業主要戰略。
2. 將物流地產商視為戰略夥伴,共同發展。
3. 成立新供應鏈體系,通過整合,共同發展。
例如:由協會出面組織企業前往馬來西亞(或大陸)發展供應鏈物流園區,由協會出面向當地政府取得土地與配套,協會透過當地華商尋求合作夥伴,由會員開發商投資興建園區,與當地企業合資合作,先保有基礎貨量,建立當地電商與零售商銷售通路,取得清真與當地政府相關認證,開發商與金融機構對園區企業做供應鏈金融,做大數據與雲端系統服務,建立園區與企業商品品牌,整合抱團共同發展。
新價值
從菜鳥網絡發展的模式來看,摸著石頭過河,邊試邊改,找到最合適企業的發展道路,從物流地產商到大數據整合者,到供應鏈金融提供者,到供應鏈整合者,唯有去執行,才能找到商業模式,才能成為市場引領者。對物流服務商而言,去找物流地產商與供應鏈金融商合作,成為業務夥伴;對物流設備商而言,去找物流地產商與供應鏈金融商合作,成為策略供應商;對貨主而言,去找物流地產商與供應鏈金融商合作,讓資產盤活、動產變現,資金更靈活,物流成本更低。從世界發展趨勢來看,當世界經濟不景氣,保護主義抬頭,對外課重稅,對內輕稅與促進內銷發展,勢必影響全球經濟,意識之爭無益,發展經濟填飽肚子,活下去才是真的。台灣企業向外發展,要做確實的調研,千萬不要聽從宣導,企業的目的是賺錢,政府的目的是外交,只有共同結合抱團對外發展,將風險降至最低,學習團隊合作,維護共同利益,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快速的執行,才能創造產業的新價值。
更新日期:2017/1/19
更多總編輯專欄
- 專欄變革動力: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紀實
-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
-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
-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
-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
-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
-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訪 陳巨星
- 專欄這些年,我在兩岸
-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
-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
- 專欄昆山談“招才引智” 臺灣談“產業發展” 香港談“香港優勢”
-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特長與適應性
-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賣場”開始要求
-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你們到底在怕甚麼?
-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
-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 冷靜!思考產業的本質
-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
- 專欄創新與改變
-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
-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
-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
-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
-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
-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
-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
- 專欄CO.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
- 專欄2024年版-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
-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
-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
-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
-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
-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來學『共贏物流』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8%,如何做到的
-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
-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
-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
- 專欄進入AI‧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
-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
-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
-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
-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
-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
- 專欄創新或革命?互聯網+傳統零售的下半場
-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
- 專欄LOGISTICS 2021
-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附加價值創造”的據點
-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
-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
-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
-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
-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
-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
-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
-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
-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