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
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你們到底在怕甚麼?
文章來源:陳巨星 總編輯
物流的服務需求是伴隨製造業與流通業的需求產生的,沒有製造業與流通業,就沒有物流,隨著時代的演變,不論是談全球運籌或是供應鏈管理,都是“物”的集中與分散,將物流產業細分後,報關行、海空貨運承攬、船務代理、港口裝卸服務、公路運輸、海空運輸、倉儲、物流金融、快遞、宅配、零擔貨運都是物流環節。大陸改革開放後,逐年的開放物流產業進入大陸市場,台灣物流產業也都陸續地進入市場卡位,但經營上有好有壞,有些大物流企業也鍛羽而歸,但也有一些企業愈做愈好,如統冠( 統昶行銷)、台驊、世邦、萬達、長榮、陽明、頂通、中菲行、海霸王等。市場經營需要時間,也必須盡快適應當地政府不同的管理模式,必須讓自己成為變形蟲,隨時彈性轉變。
物流是服務業,客戶在哪裡?貨主會選擇怎樣的物流服務商呢?
在台灣,物流服務的主要貨主客戶有以下產業:
- 製造業:台積電、聯電、華碩、宏碁、宏達電、康寧、裕隆、豐田、日產、本田、光陽、三陽、山葉、捷安特、松下、SONY、統一、味全、金車、佳格、義美、桂冠、台畜等半導體、電子、汽機車、自行車、食品業,在台灣的這些中沒有陸資企業,但有歐美日資企業。
- 流通業:聯強、捷元、大聯大、家樂福、大潤發、7-11、全家、全聯超市、頂好超市、愛買、好市多、屈臣氏、康是美、momo、莎莎、日藥本舖、杏一、長青、維康、博登、躍獅、HOLA、特力屋、裕利、久裕、誠品、聯合發行等量販店、超市、便利店、藥妝店、書店,在台灣的這些中沒有陸資企業,但有歐美日資企業。
- 快消品業:聯合利華、花王、寶僑、強生、耐斯、台鹽、永豐餘、金光等日用化學品、紙品,在台灣的這些中沒有陸資企業,但有歐美日資企業。
- 藥品與化妝品業:資生堂、歐萊雅、香奈兒、輝瑞、永信、諾華、中化、禮來等,在台灣的這些中沒有陸資企業,但有歐美日資企業。
- 直銷業:安麗、美安、DHC、雅芳、美樂家、如新、丞燕等,在台灣的這些中沒有陸資企業,但有歐美日資企業。
- 餐飲業:青葉、和民、麥當勞、肯德基、王品、鼎泰豐、南僑、瓦城、Fridays 等,只有陸資企業“俏江南”,也有歐美日資企業。
- 菸酒業:橡木桶、金門酒廠、台灣菸酒、英美菸草、菲力普莫里斯、日本菸草、龍泉( 青島)啤酒為陸資品牌,也有歐美日資企業。
在製造業、流通業中幾乎看不到陸資,僅有少量的商品是由代理商進口的,目前正式進口的大陸商品有:小米手機、聯想手機、雲南白藥牙膏、貴州老乾媽辣椒醬、九陽豆漿機等。
上述的產業中,只有極少數商品是大陸生產的, 貴州老乾媽辣椒醬是由統一的南聯貿易進口;九陽豆漿機是特力貿易所進口, 這些產品的貿易與物流工作都是由台灣企業操盤的。另外,快消品、化妝品與菸酒等產業,因為銷量大, 物流量大,以前主要由台灣本土物流業負責,但目前已逐漸移轉至外商利豐LF、嘉里KERRY、中法興ID、百及UTi 等操盤運營。台灣本土的物流服務商, 依然很強,主要服務台灣製造業、流通業等,其中國際進口商也大都選擇台灣的第三方物流業來服務, 如世聯倉運、世邦物流、台驊物流、長榮海運、陽明海運、中華航空、華儲、永儲、萬海、新竹物流、萬商物流、環緯物流、好好物流、禾頡物流、東立物流、京揚物流、東源物流、海灣包裝、五崧、驊洲、中菲行等。台灣第三方物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 有些企業早已購置許多土地,建有倉庫與車隊運營著,也包括許多國際海港、空港據點,碼頭、貨櫃場、海空運承攬、報關等,在倉儲與運輸費用上具有本土優勢;人力資源經過多年的培養,身經百戰,擁有豐富經驗,在人力資源上擁有優勢;成本與服務的掌控上,在作業人力工時的掌握,在資訊系統與客戶的對接,在庫內標準作業SOP,在作業精確度, 在作業速度上都具有一流的水準優勢;持續細膩的服務客戶,能夠與客戶建立長久信任的企業合作關係,這些都是台灣物流服務業的絕對優勢。
大陸的物流企業依資本來源大致分為兩種,國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國企的大部分資產,都是改革開放前遺留下來的;民企中有些是國營轉民營,有些是自己努力創立的。為了調查來台發展的可能性, 我們訪談了中遠、中外運、中海、中儲、北京商儲、上海商儲、河北供銷社、招商局物流、寶供物流、九州通、百世、錦程、怡亞通、德邦、順豐、中通、圓通、申通、韵達、眾品物流、東疆大洋等具有獨特優勢的物流企業。大陸的物流業中有那些單位企業最有可能來台灣投資呢?經過本社的訪談,95%的廠商都說“NO”, 因為沒客戶,市場太小!另外, 其中最有可能來台灣發展的客戶為“快遞業”及“海空運輸業”,這是因為兩岸快遞貨物,特別是網購的高速發展;海空運輸則是想要發展台商製造業的全球運輸及轉口運輸業務; 倉儲業則是一面倒,沒人要來投資,細問原因,主要是沒客戶,台灣與外商根本不會將倉儲業務委託陸商來操作,陸商自己又根本沒貨源。大陸前十大物流商,營業額雖高,但有的企業是處於虧損狀態, 有的則是靠土地開發等業外賺錢或壟斷賺錢的,本業根本不具競爭優勢。若要來台發展,土地、倉庫與人力成本不具優勢;服務品質與人脈關係也不具優勢,如何能與台灣企業競爭呢?以低價競爭來搶食物流資源,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了,賠錢是要下台的!大陸的行政資源放到台灣社會是起不了作用的,因此,自行前來設物流服務商,根本不可行。若前來以併購或投資台灣優秀物流商方式,有利基嗎?貨主客戶認同嗎?
台資物流企業在大陸的經營現況
在中國大陸從事物流行業的台資企業非常的少,目前在中國大陸從事3PL( 第三方物流) 的業者包括中菲行、耀華( 台驊物流)、世邦國際、泰益( 新竹貨運)、泛捷國際、麗嬰房物流、捷海、富全物流等; 而從事貨運承攬、船務代理與報關以及小三通快遞運輸的企業就比較多了, 約有300-500 家左右, 這些企業的規模普遍都較小, 而且很多是依附於中國大陸的企業,臺灣人低調, 而且很能順應環境,把自己變成是中國大陸企業, 才能生存,因此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台資企業之物流體系
在中國大陸的台商, 經過十多年來的努力,有許多早已進軍內銷市場, 例如:頂新、統一、旺旺、桂冠、佳格、全日美、永恩、克莉絲汀、龍鳳、海霸王、元祖、宏碁、華碩、敢創、磐谷商流、三商行、百腦匯、一茶一坐、永和豆漿、上島、迪歐等,這些企業在北京、上海、廣州都有據點,有的更擴展到成都、武漢、福州、南昌、瀋陽等區域。這些屬於零售或製造的台商,由於其本業的成功, 為了能更有效的支持業務發展,幾乎都自己成立自有的物流體系,不過,由於中國大陸複雜的運輸條件,因此運輸業務大都委外。
台灣物流企業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與精細化作業能力,管理是靠時間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台灣市場只是沒有“物流量”而已, 台灣市場就是這麼大而已, 客戶只是換來換去而已, 大陸物流產業實在沒必要來台發展,大陸的快遞宅配業中,唯一具競爭優勢的只有順豐快遞公司而已, 因為他有來自大陸的量,其他航空船運等並無競爭力, 物流地產業中,台灣永聯、台糖、立興投資、昶捷、遠雄、世聯等也都儲備有大量土地,大陸企業中誰能來到台灣買到便宜的土地呢?有的話,早就被台灣企業買走了;銀行業中, 台灣的銀行服務又好,利息更便宜,大陸銀行業也毫無競爭能力;貿易業中, 台灣做外銷的產業,早就布局全球,牢牢掌握著客戶訂單,可以主控生產地工廠。倒是,大陸企業將快速的在台成立採購公司, 採購台灣商品,這對台灣工廠而言,是大利多,台灣物流業必須掌握此一利基,爭取大陸在台採購業務的物流服務工作。
更新日期:2013/10/1
更多總編輯專欄
- 專欄變革動力: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紀實
-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
-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
-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
-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
-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
-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訪 陳巨星
- 專欄這些年,我在兩岸
-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
-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
- 專欄昆山談“招才引智” 臺灣談“產業發展” 香港談“香港優勢”
-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特長與適應性
-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賣場”開始要求
-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
-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 冷靜!思考產業的本質
-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
- 專欄創新與改變
-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
-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
-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
-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
-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
-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
-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
- 專欄CO.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
- 專欄2024年版-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
-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
-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
-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
-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
-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來學『共贏物流』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8%,如何做到的
-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
-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
-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
- 專欄進入AI‧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
-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
-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
-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
-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
-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
- 專欄創新或革命?互聯網+傳統零售的下半場
-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 新地產 ╳ 新供應鏈
-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
- 專欄LOGISTICS 2021
-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附加價值創造”的據點
-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
-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
-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
-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
-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
-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
-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
-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
-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