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
這些年,我在兩岸
文章來源:陳巨星 總編輯
臺灣不要太封閉,大陸不要太主觀
到大陸不知不覺已經七年了,這幾年雖然頻繁的往返兩岸之間,但留在大陸的時間更長了,在大陸,主要的業務地區是上海、蘇州、昆山、杭州、九江、南昌、鷹潭、鄭州、武漢、滄州、天津、廈門、平潭、成都、銀川、西安與北京,與當地政府也與企業打交道。在當地政府方面的業務,主要是由當地政府主導的物流園區規劃顧問案,協助規劃與提供招商引資意見;對企業則是,企業物流園區的規劃設計與運營管理諮詢顧問。
在臺灣的期間,參與了物流園區開發的顧問,電商網購物流的規劃,盡可能的拜訪各物流相關企業,與客戶談談趨勢及市場概況,也交換兩岸競爭概況與未來發展方向;參加桃園與新北市政府的物流園區發展座談會,談臺灣發展物流園區應有的模式與方向。
臺灣還是封閉在小池塘裡,不知道大海已經有太大的變化了。大陸物流地產業的專業化規模,一家普洛斯公司就擁有1200萬平方米的倉庫,550家國際級企業的租賃客戶;零擔貨運業的德邦物流公司,2012年營業額就達人民幣62億元,大陸有太多比臺灣更全自動化的物流中心─京東商城的亞洲一號物流中心投資人民幣數十億元、上海醫藥物流、聯華超市物流、海爾物流、雲南白藥物流等;全自動化的貨運集散分揀中心─順豐、申通、韻達等,大都是用歐美一流的物流自動化設備,人才有許多都是海外留學回來的或本土的碩士博士,因為市場大,造就出世界級的人才。大陸的產業與領導,因快速的發展,累積了許多財富,又因發展太快速了,造成管理能力跟不上,成本太高,太多人都在談空虛事情,太多人都在忽悠(唬弄)別人。兩岸的產業界們,相互瞭解,互利共贏才是硬道理。這些年,我在兩岸學到許多心得,與讀者們分享。
臺灣方面:
1. 大面積的物流園區開發案,已由臺灣各地政府與新興企業帶頭發展,如新北市瑞芳區由永聯開發公司開發了30萬坪米的物流基地,目前已有香港利豐集團進駐,新北市政府將提供一連串的優惠政策,獎勵商貿物流公司的入駐;桃園縣政府以桃園機場為核心,發展涵蓋桃園與林口大部分地區的物流園區,百及物流、東源、厚生、嘉裡大榮等企業更擴大經營規模;高雄港、台中港與臺北港的物流園區也正加緊開發;新加坡普洛斯物流地產公司已悄悄來台考察多次;這都表示,臺灣物流園區已改由大企業大面積的開發,只租不賣,將傳統倉庫設施建設成國際標準化倉庫,這將改變物流倉庫的生態,已由地主自建自租,轉變為專業物流地產公司提供標準化倉庫的模式。未來的租賃客戶將以國際級客戶與大陸客戶為主,除了香港以外,臺灣將成為國際客戶進入大陸市場的另一個跳板;大陸企業也將能夠進入臺灣市場,視為驕傲,也藉由臺灣作為轉運中心,進軍國際市場。大家可以重新審視嘉裡公司並購大榮貨運、超峰快遞背後的目的,利豐集團快速擴大營業規模的目的,國際物流公司有著更長遠的眼光與謀略啊!
2. 網路購物市場有了更大的發展,阿裡巴巴集團的淘寶網與天貓商城,2012年的市場營業總額已突破1兆元人民幣了,臺灣的雅虎奇摩、PC HOME等網購公司,2012年的市場營業總額也突破新臺幣5000億元以上,這表示網路購物已成為商店實體購物以外的另一種選擇,那網購的物流呢?雅虎奇摩、PC HOME、飛翔駱駝、東京著衣、米格LATIVE等網購公司正在擴大規模當中,物流的擴大已是當務之急。
3. 便利店的大型化,擴大生鮮品面積,這將讓便利店的物流必須增加據點,增加生鮮品物流作業的場地,另外也要增加網購物流的處理,統一超商、全家、OK等公司的物流體系,正在快速增加物流據點當中,這也讓物流系統設備商,更加緊洽商。
大陸方面:
1.物流業的獲利率是穩定的,但並不好,平均是10%以下,處於虧損的企業占絕大部分,物流業是資產投資型產業,必須有不斷的投資準備,它屬於是賺未來錢的產業,但未來是何時?誰也說不上。物流的據點選擇是有根據的,並不是因為有一塊地,聽說物流不錯,想來搞搞看。物流據點是依據交通節點、城市、製造業與客戶需求來選擇的,不是開發商有一塊地,找了人,就來做的。
2.物流中心設備的投資依然巨大,但因競爭激烈,造成流血成河,這將讓企業虧損而倒閉,尤其是貨架製造業。企業應選擇專精的市場,用增加附加價值的服務,來與客戶結成夥伴,如以租代購、協助客戶降低成本等。
3.物流自動化將是物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許多先進國家的經驗已經證明,人力開始不足,人力成本高漲,土地成本也高漲,節省土地的立體化物流中心,成為選擇,以自動化來提升速度與品質,降低成本,成為物流業的課題。
4.商貿物流已成為各地政府的優先選擇,單純的物流業並不能幫政府創造稅收,政府將更歡迎具有商貿業務的物流業進駐,商貿物流包括:農貿批發市場、商貿城等。物流企業必須開發“待開發票”與“代收款”等業務。
5.零擔貨運業與快遞業將有大規模的成長,因此貨運集散場(倉庫)的興建、自動分揀機、輸送機、掃描設備、大型伺服機等將有大量的需求;貨運業將要大規模發展甩掛車廂、籠車做為轉運用,也讓貨運集散場的利用更加有效。
6.兩岸政府將冷鏈物流做為合作專案,發展天津與廈門的冷鏈對接,現已進入實質合作階段,對冷鏈物流業而言,將會增加客戶的入駐;對商貿企業而言,將會打開一個新市場;對設備商而言,將會增加業務機會。
更新日期:2013/4/10
更多總編輯專欄
- 專欄變革動力: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紀實
-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
-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
-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
-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
-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
-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訪 陳巨星
-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
-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
- 專欄昆山談“招才引智” 臺灣談“產業發展” 香港談“香港優勢”
-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特長與適應性
-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賣場”開始要求
-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你們到底在怕甚麼?
-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
-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 冷靜!思考產業的本質
-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
- 專欄創新與改變
-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
-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
-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
-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
-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
-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
-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
- 專欄CO.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
- 專欄2024年版-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
-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
-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
-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
-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
-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來學『共贏物流』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8%,如何做到的
-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
-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
-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
- 專欄進入AI‧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
-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
-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
-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
-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
-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
- 專欄創新或革命?互聯網+傳統零售的下半場
-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 新地產 ╳ 新供應鏈
-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
- 專欄LOGISTICS 2021
-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附加價值創造”的據點
-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
-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
-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
-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
-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
-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
-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
-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
-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