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
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
文章來源:文/陳巨星
從傳統倉庫到現代化倉庫
台灣早期倉庫的租賃業務,大多由地主(私人或企業)自建或是私人(或企業)租地蓋倉庫出租方式,這種倉庫型態大都為7年或15年折舊,倉庫興建以最少的成本,做到牢固耐用等級就行,而興建的資金來源,大部分為銀行借貸。這類倉庫我們統稱為地主倉庫,早期的倉庫較為簡陋,而近十多年來的新建倉庫,則有大幅改善,許多為客戶量身訂製的倉庫,有的是SC鋼構鐵皮倉,有的是RC鋼筋混擬土結構倉,租賃業務型態就只有租賃單向而已。台灣規模最大的地主倉庫為桃園湧泉公司,擁有超過50萬平方公尺的倉庫面積,此外寶倉、昶捷、立興投資、厚生橡膠、勤益紡織、立益紡織等業主,也都有超過10萬平方公尺以上的租賃倉儲面積。因為只做倉庫租賃業務,而營造工程委外,因此企業內部管理並不需要太多員工。而現代化物流地產商,則是由金融機構、基金或產業集團等單位來領頭,成立物流地產開發公司,先設定投資金額與倉儲面積規模,採取購買土地,逕行投資,年租金的回報率只要3%以上就可以(台灣金管會對保險公司的轉投資要求),因為成規模的長期投資,必須有多個負責部門,同時引進高級管理人才,形成現代化商業業態。一般物流地產商的租金回報率約在5%,而商業辦公樓的租金回報率僅有2.5%而已,土地既可保值又能增值。因此有多家金融機構如富邦與國泰及大型財團如遠東、長榮與遠雄以及傳統產業轉型的立興、厚生、立益、勤益、新光鋼與世紀鋼等,也跨入現代物流地產業。
霖園集團旗下的永聯物流開發公司,成立短短六年多,已投資了新台幣180多億元,建成50多萬平方公尺的倉庫,在不久後,預計投資到新台幣300億元,將建成到100萬平方公尺的倉庫(原計畫為五年投資300億元新台幣,興建100萬㎡設施,因土地購得不易,將計畫推遲),據悉,霖園集團已購入楊梅地區一塊數萬坪的貨櫃場,將繼續開發大型物流園區。同樣的,永聯已在建立其生態圈了,整合投資運輸公司及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金融融資與智慧物流科技的解決方案,引進智慧機器人AGV與自動倉庫等物流自動化設備,租賃給客戶使用;結合國泰世華銀行,為酒商客戶提供供應鏈金融的倉單質押融資服務等。永聯也計畫進軍東南亞市場,建立物流與製造產業園區,引進相關產業、協助行銷,提供金融服務等,將經營地域擴大到東南亞市場,據了解,永聯已積極布局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
中華郵政林口A7物流園區
由PChome租下四個樓層15個單元
中華郵政林口A7物流園區,總占地面積17.14公頃,規劃興建郵政物流中心、北臺灣郵件作業中心、郵政資訊中心、郵政訓練中心及工商服務中心5棟建築物。其中郵政物流中心樓地板面積為4.5萬坪,興建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含夾層)之物流中心,建築構造為鋼筋混凝土造(RC)及鋼骨造(SC),中華郵政自行留下一個單元供自己使用外,其他以公開投標方式招租。得標的廠商為台灣最大的電子商務集團PChome網路家庭集團,PChome須負擔室內裝修工程、設備及設施投資費用。共承租15個單元,租賃期限為10年,年租金約3.31億元新台幣,租賃期限屆滿後繼續承租,在符合租賃契約所訂條件下,享有續租10年之優先議約權。
中華郵政林口物流園區的招標公告租金,已成為林口當地的行情參考價格,租金為:
樓層 |
倉庫單元編號 |
租金(含稅) |
一樓 |
A,B,C |
681 |
二樓 |
E,F,G,H |
604 |
三樓 |
I,J,K,L |
589 |
四樓 |
M,N,O,P |
569 |
屋頂 |
風能發電設施 |
|
地下一樓 |
停車場與其他 |
租金單位: 新台幣元/每坪每月
據了解,每個倉庫單元面積約是2,500坪,因此一個樓層約是10,000坪(含公設),物流大樓裡設有迴旋車道,能進出14噸貨車,單進單出,每個樓層都設有碼頭,樓地板荷重2噸/㎡,樓高為9.9米。郵政物流大樓的倉庫,公設為27%,郵局吸收17%,租戶分攤10%。這個價格對林口與龜山地區的物流業者來說稍高,目前當地合法倉庫的行情價格約是550~600元/坪/月。PChome計畫在這種高規格倉庫內,引進智慧物流設施AGV機器人及相關物流自動化設備,重新打造全新智慧物流體系。
2019年台灣新增的倉庫
中美貿易大戰持續,影響的層面從台商大量回流可看出,產業從紡織服飾鞋業,機械業再到電子電腦產業,從生產大本營的中國,移轉部分產能到其他國家或是台灣。據本刊調查,2019年底,已有群創光電及仁寶電腦將生產基地一部分移轉到台灣,在台灣則使用永聯、世紀鋼等現代化物流倉庫,作為調撥與生產,物流地產商迎來新一波的製造業客戶。2019年,台灣新增約20~30萬㎡的供給量,主要有寶倉、新光鋼鐵、永聯物流開發、立益物流、富民運輸(遠東集團)、立興投資、世紀鋼鐵、華友聯、長榮儲運、富邦、世聯、遠雄自貿港等公司,主要興建地點都集中在桃園地區。2020年有立益物流投資的平鎮新倉庫將租賃給誠品物流使用;永聯為大昌華嘉新建的桃園倉等。
以智慧物流替代人力
人力不足已是產業常態,而且只會愈來愈嚴重,不會改善。這主要因素有:
- 生育率負成長,人口減少,加上外移到海外工作的勞動力增加(特別是外移到中國大陸),使得勞動人口數更加不足。
- 因為人力不足,各行各業都在搶人,因此,錢多事少離家近,成為求職者的目標,物流產業給人的感覺是辛勞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並不是求職者的首選,因此更難找到人力。同樣的,人力不足,也是亞洲先進國家的常態。
既然人力不足問題無法解決,那我們就要從工業4.0智慧物流著手。自動化與無人化已經迫在眉梢,日本是以人機結合解決人力不足問題,如MOVING物流的AUTO STORE系統、大福公司的機場行李暫存分揀系統、MonotaRo的AGV系統;中國則是以無人化來解決,如京東亞洲一號無人物流中心、蘇寧易購的全自動化物流作業、菜鳥物流園區中引進的AGV與自動分揀系統、波司登服裝的全自動化機器人系統;台灣則是由永聯物流開發牽頭,引進自動倉庫與自動分揀系統租給特捷物流公司,也引進AGV租給PChome及特捷物流公司;富邦momo公司引進日本大福公司DAIFUKU全自動化設備;全聯超市引進耀欣公司的集成系統與自動分揀設備。這些都在顯示智慧自動化才是解決人力不足的關鍵。這些自動化設備,小規模企業貨主較沒能力投資,外商貨主又不願意投資資產,還有企業貨主則是不想投資非核心業務,因此,台灣將轉變為以物流資產來驅動智慧物流的成長了,物流設備商、物流服務商與貨主,應該思考,如何加入物流地產商的生鏈圈了。
物流地產生態圈
世界最大物流地產商普洛斯、日本大和房屋與台灣永聯物流共和國等物流地產商的發展,都是從國際客戶著手,先從國際品牌商的物流需求開始,逐步擴展到物流與運輸服務業,再到流通業及電商業。從它們的主要客戶來看,物流服務業是最大客戶群,其次是快銷品產業,接著是連鎖流通業、食品業、製造業等。
傳統地主自建倉庫或是企業向地主租地建倉庫出租的,都面臨一個嚴重問題,向銀行貸款興建倉庫,支付銀行利息,收取承租客戶租金。當財團或基金介入物流地產後,它們是自有資金,極低的利息,自有資產攤提年限可達30~50年,只要資金年回報率4~5%,就非常滿意了。既是財團或基金來介入物流地產業務,他們用得起優秀的國際人才,更懂得如何衍生附加價值,從而發展出物流地產的生態圈,如供應鏈金融、產業投資、設備租賃與共同物流,都能讓生態圈的各企業互利共贏。
我們從普洛斯的生態圈來看,未來物流地產商將變為服務商,從整合供應鏈,為客戶提供解決方案,提供智慧系統與設施,為客戶解決金融融資問題,為客戶提供產銷方案,來促進物流地產的出租率與利潤最大化。對物流地產商來說,倉庫的租金收入,只是物流地產商深入供應鏈生態圈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後,第二步則是對貨主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融資服務,這樣可牢牢綁住客戶,不須陷入租金價格競爭。再來,第三步就是將倉庫與自動化物流設備綑綁一起,提供一個客戶物流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系統設備的重資產投資由地產商負擔,租戶來承租倉庫與設備,並以費用報銷,對財務管理非常有利。第四步就是進入生態圈企業的投資了,投資技術設備鏈企業,掌握系統設備的話語權,並保障系統設備的正常運營與創新發展,既能取得更便宜的價格,又能保障這些被投資企業的產量,一舉兩得;投資平台性企業,物流運輸企業為擴大市場,需要大量的倉庫與轉運中心,餐飲食材企業也需要大量冷鏈倉儲與加工中心,投資了這些產業,能更快促進出租率,也能幫助產業解決場地不足與生態鏈共享資源問題。
總之,現在已進入了生態圈資源共享的階段了,智慧科技已讓產業的連結更為緊密,各財團進入物流地產業,絕對不是只為了收取倉庫租金而已,而是科技手段將客戶鏈接在一起,共享資源,利用智慧科技讓彼此有更低成本,產生更大效益,智慧網絡新生態,讓商業模式有了根本性的顛覆。
更新日期:2020/2/1
更多總編輯專欄
- 專欄變革動力: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紀實
-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
-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
-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
-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
-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
-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訪 陳巨星
- 專欄這些年,我在兩岸
-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
-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
- 專欄昆山談“招才引智” 臺灣談“產業發展” 香港談“香港優勢”
-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特長與適應性
-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賣場”開始要求
-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你們到底在怕甚麼?
-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
-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 冷靜!思考產業的本質
-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
- 專欄創新與改變
-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
-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
-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
-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
-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
-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
-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
-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
- 專欄CO.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
- 專欄2024年版-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
-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
-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
-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
-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
-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
-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來學『共贏物流』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8%,如何做到的
-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
-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
- 專欄進入AI‧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
-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
-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
-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
-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
-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
- 專欄創新或革命?互聯網+傳統零售的下半場
-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 新地產 ╳ 新供應鏈
-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
- 專欄LOGISTICS 2021
-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附加價值創造”的據點
-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
-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
-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
-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
-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
-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
-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
-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
-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
-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